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开始关注经济质量的提升,如此一来促使中国经济进入了关注发展质量的新时代,而非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正是因为经济发展目标从原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变成了关注发展质量,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对国家银行业而言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要推进中国经济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改革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业方面,而在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是其主要构成部分。这些年来,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尽管得到了不错的成绩,不过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城市商业银行概述
(一)历史沿革
1.城市信用合作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首家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宗旨在于经过信贷活动给个体工商业、城市居民以及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服务。接着,中国在各地区试办了集体性质的城市信用合作组织。
2.城市合作银行
城市信用合作社缓解了城市企业、居民、个体工商业户的资金问题,推动了所处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壮大自身。但是,在其发展的同时,累积了很多问题,如资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
3.城市商业银行
因为合作银行本质不具备合作的性质,且运用合作银行的名称无法体现出地方商业银行的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城市合作银行仅仅是过过渡阶段。1997年年底,城市合作银行变成了城市商业银行,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首家城市商业银行构建,至二十一世纪初上海银行宁波分行开业,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拉开帷幕。
(二)特征
1.和地方政府联系紧密
构建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故而城市商业银行构建之初受到金融当局的限制,在这之中持股比例规定涵盖地方财政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持股比例为30%,单独法人股东持股比例不应超出总股本的10%,自然人持股比例需要控制在总股本2%,这部分规定导致地方政府独大。地方政策对股权的介入在城市商业银行构建初期发展有一定的维稳性,可是该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由于其干预经营,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具备行政色彩。
2.市场定位模糊
承担着化解金融风险以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城市商业银行在创建的初期就已然对其做了相关定位,如银行建设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并且还要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居民提供相关服务,不过该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经营地区、市场机制等所限。可是,伴随城市商业银行所在金融环境不断改变,城市商业银行本身的持续发展和成长,很多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根据眼下发展势态而言,国有银行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使用广泛的经营网络,经营大型国企合作关系,构成竞争优势;全国股份制商行通过科技、业务创新构成了竞争优势。如此,城市商业银行走出去呼声尽管很高,可是这两种银行构成了鲜明对比,城市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质量较低,产品单一,不具备竞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较为典型的表现就是不顾自身竞争能力劣势,倾向于和大型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争夺客户,从而导致城市商业银行定位出现了改变,原本于中小企业融资上的特色竞争优势越来越弱。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侧重于跨区域发展,拓展周边地区,超越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甚而全国股份制银行;侧重于地方经济精耕细作。市场定位不清,不单是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中问题导致的根源,于此同时让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定位不清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3.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发展失衡
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之初,参加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数量和质量不同。在数量方面,多的有几百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少的有几家;在质量方面,一部分城市信用合作社经营得当,资产优质,还有一些城市信用合作社呆账、坏账比较多。这部分情况,导致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在构建刚开始时就已经有了资产上的差距。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基础扎实的城市商业银行,通常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和优惠,比如,被外资青睐引入战略投资,使用资金优势得到外部技术支援等。得到这部分资源和有待的银行,其发展空间超出别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增大,有着强的越强,而弱的越弱的情况。城市商业银行所处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从而促使银行发展失衡。经济发展为金融的核心,处在发达的城市,经济发展快速,面对大客户,这部分优势能够给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开拓提供根基。而处在中西部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是根本无法比拟的,加大了银行彼此之间的距离,导致中西部城商行发展愈发缓慢,而沿海地带城商行发展迅速。
二、发展历程
(一)风险化解
我国为了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在整体上有独立的体系,与此同时可以根据企业制原则加以经营管理,无论是挣钱还是赔本均需要自行承担,并非似改制以前的城市信用合作社一样藏在政府背后,只是依托政策资源,低效,服务态度不佳,需要基于自负盈亏充分服务于地区中小型企业。但是愿望很美好,现实并非如此,在城市商业银行建设之处就遭遇了金融危机,对才改制不久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很大的麻烦,因为在经营上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尚未脱离城市信用合作社的传统做法,有着财务与操作方面的风险,假设在经营不当遭遇导火线,就会带来破产的风险。在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立足的情况下与金融风险双重压力下政府部门与监管机构做了很多努力,涵盖调整组织架构、管控资产风险等,帮助其脱离难关。如此,城市商业银行隐患才逐渐消除和改良,继而朝着规范化趋势发展。
(二)规范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具备诸多城市信用合作社的毛病,难以完全消除,如此,我国花费了很多时间和人力加以规范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在国家帮助下逐渐摆脱了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影响,开始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将核心放置于各大中小型企业服务上,就是因为国家的帮助与城市商业银行自己的不断努力,城市商业银行才具备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与发展轨迹,就是这样规范的建立让城市商业银行在大部分情况下均可以合理应对,从而占据一席之地。
(三)发展探究
伴随城市商业银行持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慢慢具备了自己的定位与服务对象,在获得市场以后逐渐探究深入发展的路径,尤其是对其组织结构与发展战略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需要面向世界、国际化,而非井底之蛙。因而,需要借此提升名誉,还能于业务上互惠,不但能得到不少好处,还能预防区域金融风险问题。除此以外,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选择和外国先进金融机构合作,以期学习和掌握外国金融机构管理经验,以及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使用外国金融机构资金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上述均是城市商业银行再发展探索阶段的尝试,以期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之道。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现状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选择
2008年我国全部城市商业银行总计有27家设置了73家异地分行,2009年总计有48家设置了178家异地分行,思考到跨区域设置异地分支机构的规模在2008年得以扩张,此次研究时间为2008年到2019年。在选择样本时,选择了2008年前设置过异地分行的城商行,根据资产规模、注册地点等各方面因素,且思考到样本代表性,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各地区选择在资产规模等指标上比较有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把注册地根据南北分类,分别选择15家,总计30家,如北方的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锦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南方的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置分行的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包含各年度有无设置跨区域分行,和异地分行设置数量,并且将时间分割成2099年至2013年和2014年至2019年,观察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在这些时间段的设置异地分行的数量情况,同时加以对比,有利于深入研究和分析。
从2008年到2013年这一区间可以了解到,城市商业银行异地设置分行数量有186家,而2014年到2019年这一区间城市商业银行异地设置分行数量为91家,所以由此可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规模实施异地设置分行的时间是在2013年之前,特别是在2008年到2010年这一段时间。其中,北京、上海、大连银行等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在2013年之前设置的异地分行数量超过了5家,而在2013年以后异地分行均不超过5家,这是因为监管政策放开,各大城市商业银行想要以此打开市场,夺取市场份额。不过,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问题
(一)发展模式相差无几
上海、宁波等城市商业银行在进行跨区域发展以后,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均在模仿该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变成了一种潮流。但是,根据现实情况而言,仅有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在为城市居民与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并且构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诸多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模式并无太大的差别,均是照搬照抄,缺乏新意的,盲目跟从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不断增加。除此以外,于城商行同质化竞争下,产品研发还有待加强,市场认知不足,政府扶持优势慢慢消失,造成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锐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假设不加思考照搬照抄,不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后的结果就是效益下滑。
(二)管理人才匮乏
现阶段,城市商业银行构建了新的金融网络,银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人才问题愈发明显。分支机构大多是通过总行安排有关高层管理工作人员和一线业务工作人员,但是通过安排发现人才储备还有待提升,各方面综合能力高的屈指可数。再者,由于环境不同,分支机构信息不足,这些被安排过来的人员短期内根本无法完全适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分支机构人才不足的问题,但是在未来发展当中,还需要积极培养管理人才,如此才能推动城商行可持续发展。
(三)同行业竞争激烈
中国银行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展速度加快,如此出现了市场饱和现象。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为了拓展规模,致使竞争加剧。国有城商行信誉良好,对外形象甚佳,故而银行利用其优势长期占据银行的主要地位,而且随着银行持续发展,其将视线放在了中小企业身上,希望通过银行本身的优势扩大自身规模,得到可持续发展。而股份制城商行则具备产品创新优势、科技含量高的优势,这些优势能够让其占据市场先机,但是这样一来也导致城商行维持生存的中小型企业、城市居民银行发展变缓,造成银行竞争愈发激烈了。基于此,跨区域发展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选择。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设置分支机构,大多不会选择在偏远地区,而是在人流聚集、经济文化发展快速的大城市,这些城市市场发展快速,但是竞争也相当激烈,当新的银行加入以后就会重划市场,造成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五、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创新发展模式
首先,需要积极创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眼下,发展模式为在各大城市设置分支机构,或者将银行合并重组,又或是进行收购,这部分模式均是可以执行的,不过,大多选择了分行设置,从而忽视了合并重组和收购兼并的发展模式。事实上,城商行跨区域发展除了能够突破行政区的限制,这种经营发展模式还可以促使不同地区的银行相互合作,从而促进城商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可以达到资源互补。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无需沿用传统业务模式,而是利用各种电子业务渠道,全面开展金融服务工作,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化业务渠道。而银行发展过程中运用ATM自动化设备,可以减轻人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用户办理业务的流程,节省时间,而且投入该设备可以弥补网点数量少的问题,推动网络银行和传统银行融合发展。提升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发展的速度。再者,需要积极采用差异化战略,该战略就是企业建设业务目标,满足客户需求时发挥在战略上的优势,构成与对手之间的不同之处,继而制定发展战略。并且,城市商业银行需要着重关注到市民银行的定位,通过差异化的经营发展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银行在细分客户的同时,需要积极构建客户档案,了解客户基本信息,掌握有关需求,才能对症下药。与此同时,要严格按照中小型企业融资特征全面开发金融服务产品,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并且要准确定位职责和构建完整的激励制度,促进网点功能转型,推动二级支行发展成社区银行。
(二)执行人才发展与激励战略
人才是主要资源。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发展,需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队伍,此为城商行发展的核心,也是市场竞争的关键之所在。城商行需要认真执行人才发展和激励战略,要以人为本,积极培养人才,制定人才激励制度,建立长效的职工持股计划,建立薪酬激励制度,将城商行经营管理工作者与基层职工的利益和银行发展相融,如此才能让银行和人才目标一致,在银行发展中不仅可以实现人才对自我发展的需求,还可以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促使二者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增加同行之间的联合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要增加同行之间的联合,银行办理业务时,除了需要经过机构执行以外,还需要各地区商业银行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实现。要积极采用联合重组的方式,或者并购的方式,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城商行有相同规模与管理模式,则银行彼此之间可以增加交流、互动的机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该种方式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在各个城市商业银行之间进行业务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目的,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时,还可以解决流动性弱的问题。
(四)避免盲目扩张
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做好发展规划,合理优化战略布局,确定自身的定位,结合地方特色和业务优势特征分析布局,从而避免盲目跟风扩张,认真思考银行跨区域发展。如厦门国际银行,该银行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热潮阶段,只设置了一家异地分行,同时并不曾顺应总体风向,在随后几年的发展时间当中,分批次在六年的时间内设置了五家异地分行,根据其经营发展绩效可以了解到,长时间维持在1.00,同时无较大的波动,这也表明了城市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适于自身发展的战略以及管理对策,而非盲目跟从,合理设置分支机构,以此提高银行管理效率。
(五)需要创建特色业务
城市商业银行需要把重心放置于打造特色业务产品上,着重树立起品牌优势,构建特色金融服务,从而得到创新发展。首先,需要结合自身区域产业优势和业务特征,巩固强势业务领域的同时,积极探究新的业务模式,主动开发特色金融服务产品,构建品牌,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其次,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在内部经营管理基础上加以优化升级和创新,提升内部管理流程效率,积极开展业务上云、服务上云等数字化创新,紧抓数字化风口,提升运营管理效率。
六、结语
伴随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跨区域发展变成各大城市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不过,要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必须要全面考虑城市企业发展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且攻克跨区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次研究虽然提出了一些举措,但是依旧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需要监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着手,安排有关人员实地走访,了解城市商业银行水平,得到客观数据,在按照数据分析,拟定科学的跨区域发展的政策,而非闭门造车。所以,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需要立足自身定位,进行创新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