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舞蹈美育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高欣来源:《尚舞》日期:2024-07-29人气:98

1.“互联网+教育”融合的价值与意义

1.1“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是指在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形态演进、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使得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延时的一种发展模式。“互联网+教育”是网络技术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旨在促进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改革,创造新的教育形式。

1.2“互联网+教育”融合的价值与意义

“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助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鸿沟。网络技术正在改善传统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打破区域教学资源局限性的同时,也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教师人才流动搭建了平台,推动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网络教育在打破教育区域限制、促进教育公平化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有愿望学习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无法进入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不论是地理上的制约,还是时间上的限制,学习者只需要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习。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时代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缩小了城乡和地方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了社区人群的受教育水平。“互联网+教育”的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人文关怀,让教育“育”的成分更重。从本质上说,互联网是一种人类精神创造的具象化产物,互联网在为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传递出浓厚的人文关怀。“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服务,辅助教育教学管理,对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舞蹈美育:以美塑人的重要路径

2.1舞蹈美育的涵义

  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中指出,“美育又称美的教育、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舞蹈美育,就是通过舞蹈让学生拥有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舞蹈美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国人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蹈教师通过传承美、培育美、创造美、弘扬美的教育方式,立志于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青年一代。

从国家战略角度看舞蹈美育,舞蹈美育,育人是目标,舞蹈是载体。以舞蹈的方式达到美育育人的教育目标,可以使学生更具参与感和体验感。学生在对舞蹈艺术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下,实现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提升道德文化素质、增强道德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坚持以道德规范为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义务教育艺术课标看舞蹈美育,2022年公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在艺术课程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并对开设的门类、课时占比都有详细规定,在舞蹈美育方面体现出以下新变化,其一,舞蹈被正式列入课标,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课程中,成为“新三科”之一。其二,新课标中舞蹈学科课程理念科学、系统,课程内容全面、综合,课程形式多元、灵活。与2011年版艺术课标中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三项艺术能力培养方向相比较,新课标在培养艺术能力方面提出了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的四类艺术实践活动,其中涵盖了十四项具体学习内容,分一至二年级、三至七年级、八至九年级三大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将学习内容嵌入其中,以结构化的方式使课程内容呈现更加清晰。 

2.2舞蹈美育的塑人价值

舞蹈美育具有落实对学生人性关怀的意义。以人为本的舞蹈教育意味着教育的实施在指导思想上必须以人的关怀为起点,以人的发展为旨归。舞蹈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养成完整人格,舞蹈美育教学绝不可以将“人”置之度外。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存在着恻隐之心(对遭受痛苦的人表示同情)、是非之心(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羞耻之心(不当行为的认识与反省)、辞让之心(遇事懂得谦让)等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善端的进一步扩充,就会生成仁、义、礼、智四种德性。这些善端虽是随人与生俱来,但也需要后天的存养。习练舞蹈是存养善端的手段之一,通过舞蹈来陶冶性情,修饰行为举止,可以使人培养内在品格和外在形体统一和谐的完美品格。由此可见,舞蹈自古以来就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舞蹈美育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艺术教育,更是一种“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善美兼修的生命教育。同时,舞蹈美育具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意义。以人为本的舞蹈教育意味着要尊重他人的人性,尊重他人与己存在差异的事实。作为独立的人,每一位舞蹈学生都具有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在社会大环境下,运用不同的身体表达不同的生命感觉。

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舞蹈美育教学策略

3.1基于互联网构建特色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舞蹈教师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舞蹈美育课程的特色教学模式。

3.1.1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方式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为采用“口头教学,以身示范”传统教学方式的舞蹈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如何与互通互联的网络接轨,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保证美育育人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每位高校舞蹈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以高校“舞蹈鉴赏”课程为例,笔者认为“舞蹈鉴赏”课程可采用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针对具体的教学方式,高校舞蹈教师建立一套与舞蹈学生学习目的相一致的评价标准,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舞蹈学生采取相对应的评价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既保证了专业知识技能讲解的精确性,又保障了学习活动的充分性、深入性和有趣性,充分发挥了线上和线下各自的独特优势,更加有助于促进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3.1.2翻转交互

“互联网+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交换性与共享性,这两种特点为师生翻转课堂、自由交流观点创造了条件,能够让学生在翻转交互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由此,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舞蹈教师可以基于互联网信息流动平台,构建翻转交互教学模式。譬如,教师在上舞蹈剧目课之前,提前引导学生浏览学校免费数据库。学生在课前可以随时获取存储于的教学数据库系统的舞蹈剧目视频,并形成对舞蹈专业课程系统完整的认识。在学生做足课前预习功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享学习内容,展示预习成果,并交流学习问题。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讲解。翻转课堂借助网络媒介,使学生与学习平台的交互学习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师生、生生间的交互也基于线上的资源,学习交互行为的分析结果能够进行快速、数据化地呈现。

3.1.3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隆荫培、徐尔充在《舞蹈艺术概论》中讲道:“舞蹈形象是一种直观的艺术形象,它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眼睛)来进行审美感知的。舞蹈音乐对舞蹈形象的创造和加强舞蹈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是不可缺少的,但它只是起一种辅助的、从属的作用”。可见,舞蹈是一门以视觉为主,视觉、听觉相综合的艺术形式。在传统舞蹈教学的运营模式下,舞蹈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赏析、舞蹈动作的学习、舞蹈风格的把握主要依靠于舞蹈教师的口传身授,口传即听觉、身授即视觉,舞蹈学生的学习体验始终未突破“视觉+听觉”的有限范围。而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下,舞蹈学生可以借助于“VR”、“AR”等技术手段尽可能全方位打开感官,充分调动身体各部位、各器官对舞蹈的感知。如现市面上推出的舞蹈教学软件——VR舞蹈软件,主要将以往的线上视频教学以及线下教学,进行结合性的VR舞蹈设计。用户可在VR环境下并通过手柄控制进行未来式的舞蹈学习,创意核心则是将线上的便捷自由度、交互控制度与线下的三维立体观察方式进行结合,并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人的舞蹈动作,模拟真实教师与学者的学习环境,提高舞者学习的自由度,改善观察方式,进行精准性学习,降低舞蹈的学习难度。 

3.2借助互联网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3.2.1让热门话题进入课堂

成长于网络环境下的“90 后”、“95后”、“00后”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追求效率化、认知思维敏捷、崇尚平等自由与思想活跃等心理特征。简单地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理论讲述,难免显得枯燥乏味。舞蹈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挖掘舞蹈热门话题,将热门关键词引入教学课堂。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舞蹈学生是“既闻窗外事,又读圣贤书”,在沉醉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对于涌现在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也保持着强烈的兴趣,比如,疯传于抖音平台的“青绿腰”打卡、受到火热关注的十四位“唐宫小姐姐”以及打动无数观众的北京冬奥会“一鸽都不能少”,舞蹈学生紧跟热点话题,时刻关注舞蹈行业内的动态和变化。有鉴于此,高校舞蹈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微博热搜、抖音热播视频、微信视频号等网络载体其中的教学资源,提取热门话题,让互联网有效作用于高校舞蹈美育课堂。

3.2.2生动开展跨学科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社会不管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教师来说,越来越要求一种全面素质的发展。由此,舞蹈教师不仅要用多学科的知识丰富自己,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受苏联早期专业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舞蹈人才的培养更注重专业性,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舞蹈毕业生进入社会发现自己除舞蹈外,无法发挥出其他方面的特长,传统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浮出水面。进入“互联网+教育”时代,实现舞蹈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跨学科教学的可能性被大大提高。我国高校舞蹈美育在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时应该树立跨学科意识,具体来说就是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交叉。纵观近年来的舞蹈高等教育发展,已从专业教育转向专业与人文并驾齐驱,更为重视舞蹈背后的文化积淀,强调从文化角度感受舞蹈,以达到内外合一的艺术涵养与素质。

3.2.3利用互联网丰富课堂教学途径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数字媒体等渠道接触各种艺术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渠道学习、欣赏、创作艺术作品。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进行美育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舞蹈美育教学途径得到了丰富补充。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材数字化。其二,教学资源数据化。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注重舞蹈鉴赏教材建设的革新,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重要优势和应用价值,将其有效融入舞蹈鉴赏教材建设中,这一举措有利于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舞蹈鉴赏教材数字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从而便于高校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需求,不断改进和优化丰富多样的教材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互联网+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教学资源储备上的丰富性,依托网络可实时查找到大量舞蹈类相关数据。以沈阳师范大学线上图书馆为例,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40家免费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包括Proquest、SpringerLink、EBSCO等9家免费数据库。数据库为高校舞蹈美育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满足了学生对学术资源的需求。当传统的图书馆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及时、灵活、全面的学术信息的获取。通过购买数据库,高校可以极大地扩充并更新学术资源,包括电子期刊、学术数据库、参考书籍等。这些资源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术研究材料,而且为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方便和便捷的途径。数据库对提升高校舞蹈美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影响。通过数据库,教师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案例研究和资料,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数据库获取更多的学术信息,提升学习效果。数据库中的多媒体资料、文献引用等功能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课程设置,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数据库不仅对教学有益,同样对高校的科研工作有着积极影响。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学术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素材。科研人员可以快速查找和分析相关文献和数据,提高研究效率。鉴于此,高校舞蹈美育课堂可以依托线上数据库,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结语

伴随着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的普及和网速的提升,特别是5G等技术的发展,随时获取资源进行舞蹈知识学习变得越来越方便。高校舞蹈美育教学要抓住“互联网+教育”时代机遇,灵活运用互联网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将互联网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引导教师主动学习互联网教学技术,用好数据库资源,针对本专业学生特点开发出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模式,加快推进教育平台的搭建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文化育人、以美育人的最终目的。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