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索

作者:田嘉怡,李利辉来源:《人生与伴侣》日期:2024-07-20人气:143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劳动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懈奋斗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青年作为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对其开展必要的劳动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立足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何推进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至关重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会为解决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新的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国劳动教育、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健全高校劳动教育机制,不断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做到使劳动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推进高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

(一)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马克思认为,人离不开劳动,劳动不仅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也在与时俱进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至关重要。随时代的不断进步高校学生的劳动观念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例如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对日进斗金的网红明星羡慕不已,但却对勤劳工作的劳动人民嗤之以鼻。这种情况对当代大学生来讲便是一个错误导向,会使学生形成“急功近利”的劳动价值观念。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即他们对于劳动的认识、看法等,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会帮助高校学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高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充实高校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使高校学生热爱劳动蔚然成风,在正向循环的推动下发挥环境的正面作用,进一步激励高校学子将“热爱劳动”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到的使学生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良好的劳动教育则为学生形成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念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二)有利于高校形成实践育人的良好环境

从古至今,我国的劳动人民始终凭借着辛勤劳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事实正在不断向我们证明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的重要意义。步入新时代,我国的教育方针正在不断发展,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认同。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提到高校要依托各种新时代实践项目,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实践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至关重要,当前要在高校中构建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持。高校劳动教育的适时开展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实践”真正被践行在校园中。高校所开展的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会使学生们在劳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劳动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劳动技能,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磨炼其意志品质,有利于高校更好贯彻“实践育人”教育理念。

(三)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新时代我国的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不仅包括德、智、体、美的发展,还包括人的劳动素养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人才的培养上更应如此,应注重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更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借助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者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更能够将劳动融进成长,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即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整合以及系统谋划,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推动创建创新型国家。若高校能够紧跟时代,将“科教兴国”贯彻在劳动教育中,使高校学生认识到劳动素养提高的必要性,则能够为自身成为高素质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劳动教育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202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我国开展劳动教育务必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但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仍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一方面,部分高校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一直丰富和发展着我国的劳动文化,自古以来我国便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传统劳动思想。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一代高校学生出生在我国物质条件显著上升的时期,许多高校学生并没有切实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因此高校应在劳动教育中增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肩负起开展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但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并未向学生讲授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思想。例如有些高校所开展的“菜园子”实践活动,学生在参加后固然能够从中体会到劳动的收获与意义,但很少有学生会从中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耕读传家久”的劳动文化,高校忽略了通过文化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并未让学生通过劳动课程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力量。

(二)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指引,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其引申在劳动教育方面,可发现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未与时俱进的问题。首先,高校劳动教育缺乏时效性与具体性。部分高校劳动教育内容较为老旧枯燥,大部分劳动教育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高校学生在感悟相关内容时常感觉索然无味,认为课程内容与自己无关,并没有强烈的认同感。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内容脱离实际,与学生实际生活毫无关联,未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展开教育,因而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高校劳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目前高校采用的劳动教育形式主要为课堂授课,学生自主开展劳动实践等,例如让学生进行简单且重复的清扫活动。这类形式的劳动活动不仅会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倦情绪,打不起精神,而且难以达到劳动教育的预期成效。

(三)高校劳动教育机制仍欠缺

首先,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专业的授课教师,但当前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往往并未配备专业的教师,部分高校会选择让思政课教师兼任劳动课程教师,这样不仅会降低劳动教育开展的成效,同时也会增加教师的压力,使教师在授课时缺乏积极性。其次,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使劳动教育的实施面临障碍。部分高校存在“劳动课程可上可不上”的错误认知,劳动教育的开展存在“有课表却无课堂”的问题,虽然在课程安排中设置了劳动课,但是却经常被用作自习课或其他课程。最后,高校的劳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仍不够完善。目前高校的劳动评价方式及要素仍过于单一,并未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更新与发展,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部分高校只会在学期末才会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考核与评价,考核的方式往往也只是提交课程论文或撰写劳动报告等,并未关注学生的长期动态变化,也并未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现实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很难达到理想的“以劳育人”效果,使高校在此方面价值引领不足。

三、立足“两个结合”探究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征程中,‘两个结合’既是贯穿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的思想方法论,也是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凝练与升华的思想理论成果。”坚持“两个结合”,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发展,不仅能够培养高校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将劳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行结合,使高校学生能够在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领会劳动的要义。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劳动思想是21世纪我们仍坚持的劳动思想的历史基础。在历史的不断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劳动思想将我们的民族基因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中,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国焕发出新的光芒。在今天,高校仍存在劳动教育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的问题,对此高校应进行改进与提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之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例如我国自古以来便有悠久的耕种文化,在“天道酬勤”“业精于勤”等劳动精神的引导下,我国逐渐形成了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更是蕴含着“耕读结合”的教育理念。耕读教育是推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在开展劳动活动时应注重将劳动教育与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传承发展。尤其是与农林有关的高校,更应该对高校学子进行农耕劳动的相关教育,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劳动教育进行创新发展。

(二)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立足“两个结合”,高校应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此高校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应和我国当前情况紧密相连。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高校也应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之上接续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宣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思想。一方面,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应结合社会发展以及学生所处现状与时俱进进行开展,增强其劳动教育的时效性。例如,对于临近毕业期的毕业生,大部分高校并未对其进行劳动者权利与义务保障的教育,存在部分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坑骗”等现象的出现。劳动教育不仅包括教会学生劳动,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结合实际在当代社会更好生存与发展,因此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内容仍需丰富与拓展。另一方面,高校应创新丰富劳动教育形式。传统劳动教育形式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较为固定且缺乏灵活性,高校学生参与兴趣低。还有些活动过多注重娱乐性而忽视了教育性,未能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因此高校既要创新活动形式,同时又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导向性的统一,例如将劳动教育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自古便有“二十四节气”的特色传统,是我国农业文化的智慧结晶。从古至今,我国人民都依靠着二十四节气开展耕作劳动活动,高校可以利用每个节气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劳动教育活动,既创新了劳动教育形式,又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

(三)健全高校劳动教育机制 

完善的评价机制对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对劳动教育设置合理正确的评价机制会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高校劳动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高校劳动课程中。首先,高校应建立并完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例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考评体系内,全面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不仅应时刻关注国家开展的相关劳动会议并适时举办活动,更应在活动结束后开展总结与点评,否则会使“劳动”缺乏了“教育”,难以达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其次,高校应定期开展对“本校劳动教育发展现状”的评估,定期考查其劳动教育取得的成效。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应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因此高校在对其劳动教育成果进行评价时,不应只看高校劳动教育表面取得的成效,更应深入检查与反思高校有没有立足国情、结合我国当前具体实际开展劳动教育。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