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舞蹈批评视域下的舞蹈教育机构“重技轻艺”问题

作者:甘泽钰来源:《尚舞》日期:2023-09-20人气:780

舞蹈教育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便学会了通过手势以及其他肢体动作,来传授生产经验、传递各类信息。在现代教育中,舞蹈更因其具有美化人体、美化心灵等特点而得到人们重视,成为当今艺术教育、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使学生在接受舞蹈艺术美熏陶的过程中逐渐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审美能力,还是传授舞蹈技艺、促进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关系之辩

(一)连根共树:舞蹈批评与“重技轻艺”现象

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各类舞蹈培训机构提供了诸多崭露头角的机会。舞蹈机构作为舞蹈教育的又一阵地,不仅为热爱舞蹈的孩子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场所,还是普及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广受大众欢迎。但随着舞蹈培训机构数量的渐渐增加,其发展态势强劲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舞蹈艺术情感表达的苍白和危机。比如:一些舞蹈机构在教学过程中把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技能训练,过分追求“技巧”的高难度,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长此以往,这种“重技轻艺”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造成学生个性化的缺失,还会影响到舞蹈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而“舞蹈批评作为近现代的产物,它是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对社会中的舞蹈现象进行审美评价的一种活动,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客观、理性地分析研究舞蹈艺术实践中那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和舞蹈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倾向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来帮助和引导人们提高对舞蹈艺术的鉴赏能力,推动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这就使得舞蹈批评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局限于对舞蹈艺术作品的赏析与甄别,它更注重的应是对舞蹈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来促进舞蹈艺术事业的良性发展。

因此,针对舞蹈教育机构中所出现的“重技轻艺”这一现象,舞蹈批评作为舞蹈之树的又一分支,它本就同舞蹈教育的发展一脉相连。这就使舞蹈批评绝不能做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应为置身其中的当局者。同时还需施展自身力量,不断地对此进行关注、批评和指导,以此促发舞蹈界对舞蹈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尝试探索出一条与我国舞蹈教育发展相契合的道路。

(二)相辅相成:舞蹈中的“技”与舞蹈中的“艺”

长期以来,“技艺”似乎是被作为一个词语来解释的,因为不论是何种艺术的构架,可能都需要有特定的技术、技巧作为支撑和点缀,都离不开“技”与“艺”的相互配合。在舞蹈艺术中,“技”一般可将它理解为艺术技能,即掌握并使用具体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及较为机械和单一的舞蹈动作等来充实舞蹈的丰富性和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而“艺”则是一种审美情趣的表达、情感上的宣泄以及人文精神的寄托。两者之间虽属性不尽相同,目的和存在方式也各有千秋,但仍有紧密联系和意义。

首先,舞蹈中的“技”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存在不仅是简单的胳膊腿相加和对技术的高超追求,其还应服务于“艺”之下,为艺术价值的最高体现。恰到好处地运用“技”,不仅能为舞蹈增辉添彩,还可令舞蹈更具感染性。其次,舞蹈在重视技术运用的同时,对艺术的关注度也不容忽视。“艺”作为表现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形式,自它产生的那天起,便赋予了舞蹈独特的精神气质,使得舞蹈中的气韵更为突出。二者之间互为作用,不仅使“艺”在舞蹈中的表现力和潜在内涵得到延伸,同时也使舞蹈中的“技”得以艺术性的升华,让人们真正的体味到舞蹈中所包含的意象与韵味。再次,宗白华曾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也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手工艺的大匠)。现代及将来的艺术也应该特重技术。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像工艺)而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情感个性和人格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由此可见,“技”与“艺”之间是一种趋于平衡的状态,“技”中包含着“艺”的因素,“艺”亦隐藏于“技”之中,两者应是不可分离的属性。在舞蹈艺术中两者的关系理应如此,如若过分重视“技”,舞蹈作品则会导致情感表达上的缺失;如若艺术表现太甚,舞蹈作品也会就此大打折扣。舞蹈中的“技”应是对“艺”的基础书写,以此来丰富舞蹈艺术的“血肉”;而“艺”应是“技”的最高的升华,以此赋予舞蹈艺术之“魂魄”。二者之间唯有共融,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因果之思

(一)舞蹈教育机构“重技轻艺”产生的原因

随着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舞蹈教育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各类舞蹈教育机构也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使得舞蹈教育事业呈现出一番蓬勃景象。但是在繁华的背后,也可看到一些舞蹈机构的教学内容总是围绕着“技术技巧”,认为谁的腿抬得高、谁的跟头翻得快、谁转的圈多、谁的舞蹈能力就越强,往往忽略了舞蹈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传递。因而导致“重技轻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多个方面:

1、社会管理监督不当

近年来,国家正大力提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美育教育政策。舞蹈培训机构的不断兴起,无论是对于普及舞蹈教育还是培养人才而言,都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一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其对校内舞蹈教育的关注是有所缺失的,这就使得舞蹈教育的重任,不得已落到校外舞蹈培训机构的肩头上。另一方面,社会以及政府并未对舞蹈培训机构的设立给以适当的对策,舞蹈机构设立的门槛过低,缺少规范化的政策监管,繁多而复杂的培训机构的出现,紊乱了舞蹈教育的市场,舞蹈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2、机构教师水平参差

在舞蹈教育中,舞蹈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与教育学生的引导者,可谓是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加之,我国的舞蹈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口传身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的,这就使得舞蹈老师的教学质量成为衡量一个舞蹈教育机构优劣之分的重要标准。而现今,因从事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师数量相对有限,一些舞蹈培训机构为了在功利层面实现教育的任务,同时又满足舞蹈老师的需求量,从而就忽略了教师水平的专业性。作为专业舞蹈院校毕业生的舞蹈教师,他们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将自身所接受的训练经验来进行教学,却未注重学生个体存在的特殊性。而另一批由非专业院校“出身”所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对于舞蹈教学和训练的认识又有着诸多亟需填补的空白,只能片面地将传授舞蹈技艺作为教学目的,单纯的按照舞蹈考级的任务而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舞蹈的感受和体验,令舞蹈教育与它的教育初衷渐行渐远。

3、家长教育观念偏差

我国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任何一方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都不容轻视。舞蹈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能帮助学生的情感进行宣泄,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精神素养等。但部分家长却认为:学习舞蹈就是踢踢腿、下下腰的技巧训练,对于舞蹈中的“技”太过重视,并未认识到舞蹈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甚有家长认为,学习舞蹈仅仅是培养一种兴趣爱好,学习它就是为了考取证书,能为孩子在升学时“出一份力”。对舞蹈教育的理解过于片面,未曾真正意识到舞蹈教育应与各个方面的教育之间建立联系。

(二)舞蹈教育机构“重技轻艺”产生的影响

从舞蹈的本质上来说,舞蹈教育不单是舞蹈技艺的传授,而是在于通过自身肢体的舞动来指引人们感悟自我、体味人生乃至生命之美。舞蹈中的“技”固然重要,但舞蹈在教育中却不能只有技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来为艺术创作而服务的。我国的幼儿、少年、青少年作为舞蹈机构的主要教学对象,对“技”与“艺”的训练应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重技轻艺”这一现象却把教学手段当成教育目的来培养学生,一味地追求“技”,置舞蹈的审美内涵、情感表达于不顾,由此将会带来以下危害:

对于学龄期的学生而言,此时他们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审美、情感、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关键阶段。舞蹈训练不仅能使他们动作协调、肢体优美,锻炼其记忆力、意志力、自信心等,还能令其获得审美情感的熏陶。如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儿童软开度(下腰、压腿、一字马)以及(前桥、后桥、软翻)等技术技巧的训练,只是一味地拔苗助长,而忽略了儿童的身体的可适性。不仅会使课堂枯燥无味,降低儿童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艺术表现力,使其产生厌烦心理;还会削弱他们对舞蹈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泯灭儿童爱表现和好动的天性释放。

对于青春期学生而言,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舞蹈艺术越来越成为中、高考学生的“升学捷径”和“敲门砖”。面临着升学压力,为了在短时间内得以提升,教师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手法,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舞蹈高难度技巧。学生在不清晰舞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盲目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性地进行训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过于急功近利,并未真正认识到舞蹈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深厚底蕴,因而使舞蹈教育沦为了升学工具,与艺术的航线相背离。

三、方法之探

(一)广义而论:社会层面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与社会的监管,舞蹈艺术亦是如此。针对“重技轻艺”这一教学问题,社会上则可给予一些相应的对策来健全舞蹈教育机构的制度,使其更加规范。

舞蹈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学生的引导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于是针对舞蹈教师的从业资格就可建立起舞蹈机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来进行严格监督。同时,舞蹈教育机构作为学生学习舞蹈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其的规范与管理也十分必要。这就要求社会、政府要强化对舞蹈教育机构的监管,将教学宗旨、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纳入考察,并且根据要求对师资的质量、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计划、收费的标准、用户的体验感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以此健全舞蹈教育机构的管理机制。舞蹈教育机构作为进行舞蹈教学的又一场地,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舞蹈教育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社会定期组织机构教师的外出培训,定时组织教师教学经验的研讨,为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通过提高教师招聘的标准,筛选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来优化师资队伍。教师也应跟随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极总结实践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逐一击破。除此之外,舞蹈因其自身具有多元化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作用,包括祭祀、礼仪、健身、教育等;这就要求除了舞蹈专业人士和舞蹈培训机构之外,社会、媒体等应积极引导大众去了解舞蹈文化、提高大众的审美意识,让大众真正了解到舞蹈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崇尚技术、追求技术,只会导致舞蹈中“技”与“艺”两者关系的失衡,无法使舞蹈步入以提高艺术素养为中心的教育正轨上来。

(二)一方之寄:舞蹈批评层面

舞蹈批评的本质要求是协助和引导人们提高对舞蹈艺术的鉴赏能力。而针对舞蹈教育机构中所出现的“重技轻艺”这一现象,其间不仅是舞蹈与艺术严重脱节的凸显,同时也是舞蹈批评透射力度不够的表现。

教育在发展,舞蹈在进步。舞蹈批评家想要看清当下舞蹈教育发展的趋势,就要把握住时代的特征,积极地向社会、教师、家长等群体倡导舞蹈教育对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感以及创造力的重要意义。立足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对舞蹈教育中的现象进行自我批评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在探索中发现适合我国舞蹈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提升舞蹈艺术自身的教育价值。

现今舞蹈批评的引导不仅受到了自身观念狭窄的限制,也有对舞蹈教育认识的亏欠。倘若舞蹈批评家对舞蹈教育的发展状况不够清晰,则对当下舞蹈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批评家的认识不到位,舞蹈批评则不能深入,舞蹈教育也会就此大打折扣。鉴于此,舞蹈批评唯有认清以往的不足之处,突破自身的限制,以一种综合性、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分析舞蹈教育中的问题,才能冲云破雾、弥补在批评层面的缺失,实现舞蹈批评“在场发声”的意义。

结语:吴冠中先生曾说道:“笔墨等于零……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形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吴冠中.审美力[M].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0]]笔者认为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舞蹈之中。若舞蹈只偏重“技”或“艺”一方,失去了情感、思想等观念作为支撑,将等同于无意味的形式,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所在。通往舞蹈教育的道路阡陌纵横,面对如今众多的舞蹈教育机构,我们对其的期望和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更多舞蹈专业人才,而是希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能激发起学生自身无尽的潜能并使其从中受益。基于此,舞蹈批评要做的,则是需要不断给予超出舞蹈技能之外的人文精神的关照,不断探索跨越舞蹈艺术与素质教育的更多可能。拥有了植根于舞蹈教育沃土的力量,方能寻出更为适应在中国发展的舞蹈教育新形式,使中国舞蹈艺术教育的前进之路繁华似锦、愈行愈远。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