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小学舞蹈美育课程规划的基本思路

作者:许婵来源:《尚舞》日期:2023-04-22人气:1061

开展美育课程,是推动中小学美学教学顺利开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新时代的中小学美学教育要重视对学生想象力、创造性的开发,培养其对美的鉴赏能力。舞蹈教育在美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有效提高中小学舞蹈美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就必须构建完整的中小学舞蹈课程体系,开发中小学舞蹈教材,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本文结合自身实践,对中小学舞蹈美育课程规划的基本思路展开论述。

一、“赏”——开展舞蹈鉴赏类课程

开展舞蹈鉴赏类课程是通过对各类舞蹈的赏析,让中学生认识到舞蹈的基础知识,了解鉴赏的基本规律,培养其对美的鉴赏和创作的能力。

1.选取多样性的舞蹈素材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由于缺乏人生经历,中小学生的舞蹈创作缺乏亮点、深度和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地域特色和当地文化历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把具有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丰富内涵的舞蹈作为舞蹈鉴赏课程的素材。比如广东省是广府、客家、潮汕、侨乡等多元文化的集中地区,岭南舞蹈的主题具有独特性。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这些珍贵的地方舞蹈文化,并在学习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一条基本的舞蹈鉴赏脉络,然后引导中小学生将民族舞蹈融入到自身的舞蹈学习中,突出其民族特征。最后,利用舞蹈课程教学,激发中小学生对民族和祖国的热爱,进而继承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特色。

2.提高中小学生审美能力

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提高其对舞蹈艺术的兴趣。本阶段的课堂教学以口头讲授、作品欣赏、集体讨论等方式为主,目的是使学生对相关舞蹈作品有一个基本的感觉认识。舞蹈美学教育的目的在于,首先以最直观、最形象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其整体内容,之后通过美妙的音乐、身体的律动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舞蹈作品展开自由讨论,根据个人理解,对舞蹈的特点、音乐特征、情感表达、舞蹈内涵等进行论述【1】。针对学生所提的异议,教师要首先予以肯定,不能立刻给予否定的评价。在讨论阶段可以实现不同观点、不同思维方式的相互碰撞、融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作品的情感、意义和风格的理解也日益明朗。

当学生对舞蹈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归纳和评论,并对其创作背景、主题要义、情感意境、风格特征、动作要领等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对所学习的舞蹈有更深的了解。但这种了解程度并不需要太过深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身情感,感受、分析、理解舞蹈的各种元素,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舞蹈,获得美学经验,激发美学兴趣,提高其审美水平。

二、“学”——开展舞蹈技能类课程

1.选取契合学生生理发展特点课程

在这一阶段课程规划上,教师应选取契合学生生理发展特点的课程。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骨骼发育已趋于成熟和稳定,而骨密度相对较低。所以,在练习基本功时,应适度减少软度、开度、控制、跳跃等技能的练习,同时减少难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基础动作。此外,由于许多学生没有舞蹈经验,身体协调能力也不好,所以在舞蹈动作的选择上,要注意选取一些学生能接受、容易学、有代表性的动作组合,让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就可以很容易掌握。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产生身体上的不适,又可以让中小学生避免产生学习挫败感。

比如,可以选取初级阶段的东北秧歌内容,如"手帕花"、"跳、踢腿结合"。“手帕花”既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动作节奏,又能锻炼腰部和腕部的基本协调性,还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节奏。“跳踢步”因其动作灵活,易于学生进行学习【2】。此外,蒙古族“硬肩组合”、“提压腕法”、藏族“弦子”、“脚法”、傣族的“基础手位法”、“小跳法”、维吾尔族的“三步一抬”、“手鼓舞”、都可以作为契合学生生理发展特点舞蹈教学内容。通过对动作技巧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气质进一步提高,增强学生对舞蹈的了解和兴趣。

2.教师“身授”,学生模仿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通过学习舞蹈的技巧,来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和性格,并提升学生的舞蹈技巧水平。在这一阶段,教师采用“身授”的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来掌握舞蹈技巧。教师首先展示整个舞蹈,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接着将其拆开,使学生能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肢体感觉来感受其舞蹈律动,获得直观地体验。此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去了解动作的规律和轨迹。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动作以后,教师可以将其合成一组,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舞曲。整个教学过程是:整体呈现-动态分解-组合练习-全面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提供演示、启发、点拨的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共鸣。当学生把自己的感情领悟通过身体动作体现后,可以迅速地进入到艺术的感知之中,进而将这种美感体验转化到形式上。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理解各种动作要素、动作、组合,感受情绪的表现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动作复制。

三、“创”——开展舞蹈创编类课程

1.舞蹈创编的简洁化

在创作的时候,教师常常会对一些基本的动作要素进行简单的堆叠,并且生硬地运用到中小学生舞蹈中,使得舞蹈缺少了原创性和童趣性,呈现出中小学生舞蹈的“成人”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清问题的实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中小学生舞蹈的形式和语言要求简洁、清晰。中小学生舞蹈不能像成人舞蹈那样繁复多变,而要突出中小学生的形体特点,在单纯中体现中小学生的天真和趣味,体现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在中小学生舞蹈创作中,教师注意舞蹈创编要保持主题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的创作特点。不要为追求中小学生表演的效果而设计高难度的、与中小学生的生理结构不符的动作,这种创编设计不但缺少美感,而且还会损害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此外舞蹈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应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

2.合理有效运用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育方法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促使其积极解决问题,培养中小学生舞蹈创作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思维。同时,在创作舞蹈动作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特征,怀着一颗童真的心,深入到中小学生当中去观察,从中挑选出能体现中小学生舞蹈趣味的动作。其次,在中小学生舞蹈创作课上,教师要积极地与中小学生进行交流,使中小学生能够更好地集中精神,从而使中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更加活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随后的创作中师生们都沉浸在同一种情感中【3】。除此之外,在课余时间里,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一些沟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业现状进行剖析,并对其进行调整与完善;并且根据学生舞蹈基础技能的不同,因材施教,积极引导。

四、“教”——舞蹈教学方法论课程

1.多学科融合舞蹈美育

(1)音乐课程中融合舞蹈美育

在初中美术课改革中,将“音乐与舞蹈”这一部分纳入到了音乐教学中,一方面,音乐教师要将舞蹈的内容与教材相融合,同时在平时的音乐教室中,也要添加许多实际的练习。例如,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舞蹈节奏为其进行伴奏。在欣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音乐教师还可以将少数民族民间舞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韵律和动作与之结合起来,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

(2)体育活动中融合舞蹈美育

舞蹈本身所具备的健身、娱乐、休闲、动感于一体的魅力,使其成为了学校的大课间体育项目。课间操的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而体育、舞蹈等健康有益的运动方式,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精力。比如“鬼步舞”就是体育活动中融合舞蹈美育的尝试,这种舞蹈挖掘了体育活动的潜能,借助舞蹈的形式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对舞蹈、体育教学的兴趣。在运动项目中,除了像“鬼步舞”这样的流行舞蹈之外,还有像广播体操、民族民间舞、节拍操等内容和形式也特别适合于将舞蹈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比如戏曲广播体操借鉴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基本手位、基本舞姿、基本步伐等,而藏族、傣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歌舞,则可以成为一种综合体育舞蹈的素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既能进行体能训练,又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民族舞的内涵和精髓。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舞蹈美育

(1)口传身授法

口传身授主要有“口头讲解”与“以身示范”两种形式。“口头讲解”是指教师向学生传达舞蹈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规范,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提醒、评价和反馈;“以身示范”是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边做动作边进行讲解。在中小学舞蹈美育教育中,口传身授是最适宜于舞蹈鉴赏、舞蹈基础知识及舞蹈技巧的传授,特别适用于舞蹈的初学者。中小学阶段是“舞蹈启蒙”的阶段,教师应当多做一些示范和说明,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进程,降低自己的失误,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同时,在运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上,也要注意克服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例如,该方法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技能训练;过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自觉地在中小学舞蹈美育课程教学中进行调整与改革,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并弥补其缺点。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前提,以情境为依据,有步骤、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引起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舞蹈美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情景教学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中小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舞蹈环境中自由地联想,只有这样才能使舞蹈教学目标得以高效地实现。

一是对情境的仿真。即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虚拟的舞蹈环境,激发学生思维、创作、表演的灵感。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模拟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学习《山里娃》的舞蹈。首先,教师和中小学生就山区的生活、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个性特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山里娃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才能用舞蹈的方式,把一个栩栩如生的山里学生的形象刻画出来呢?”

二是创设真实的情境,即通过对舞蹈作品的多媒体展示,以及教师、学生的现场表演,创造出真实的情境。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观察、交流、感受,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比如《中国妈妈》舞蹈讲述的是中国母亲在抗日战争期间养育日本的孤儿的故事,展现了一种宽广似海的母爱。简简单单的动作,展现出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艰辛和内心的斗争,无论是接受孤儿的挣扎,抑或是告别的挣扎,都在她的行动和表情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整个舞蹈以“母爱”为中心展开。在情绪上,仇恨、接受、抚养、分离四个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仇恨时的家人怨恨,接受时的排斥,养育时的真诚,告别时的依依不舍都需要通过真实的情境来体现。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借助情境教学法使主题不断加强与发展,实现了动与静、立与跪、蹲与抱的有机结合,层层渲染,层层加强,呈现出有声、有形的真实情境。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直接深入到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心里。

情境教学方法适用于舞蹈作品鉴赏,也适用于舞蹈创作课程教学。在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中,仿真情境和真实的情境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在仿真情境中,学生通过对内心情感和舞蹈作品结构内涵的探索和构建,并在真实情境中对其检验、巩固和深化,使学生在“虚”和“实”的交互中,实现舞蹈能力的提高。

(3)即兴创作表演法

“即兴创作”是指将特定的舞蹈命题作为教学内容,而教师不会对舞蹈的概念进行限定,也不会有什么固定的概念,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命题进行理解,自由地组织舞步,用舞蹈形式来表达情感、表达意境,现场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和表演。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舞蹈教学“以师为本”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核心性,营造一个开放,自由,公平的课堂氛围。在这里,每位学生都是一名表演者,在不同的情绪下尽情地表演。舞蹈即兴表演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比如中小学生舞蹈与创编课上,教师可以引导中小学生在编舞技巧上运用想象力,模拟出不同的鸭子。有的学生模仿的鸭子在陆地上行走,有的在水里游泳,有的在用双手做鸭子,还有的在水里摆水【4】。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创意方式都不一样,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看到别人的动作,从而得到自己的灵感。

需注意的是,在中小学舞蹈美育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实行即兴创造性表演,与专业舞蹈演员的即兴表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职业舞蹈中经常采用的即兴创作,对学生的舞蹈基础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学生的即兴表演要弱化技术,减少动作难度,注重情绪渲染和意境表现。第二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探索者”的观点贯穿于舞蹈即兴表演教学中。

结束语

美育是五育融合的重要内容,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互融合,强调以美育人。在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舞蹈教学要正确面对目前的困难,主动改变现有的艺术教育理念,切实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中小学舞蹈教育,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舞蹈教学课程体系。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