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与提升中医药话语权
在冷战后,西方文化及其符号极度扩张,全球学术界的价值西化,中医在近现代“科学主义”的大旗下发展陷入了低潮。人们大都片面地以西方科学形态作为所谓科学的评判标准,让中医药在全球处于无言甚至失语的境地,甚至不得不接受不合适、也不利于中医药发展的种种教条束缚,在国际上失去了话语权。建构中医药话语权,增加中医药文化自信,促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既是当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需求,也是未来全球传递“中医好声音”的根本所在。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对外语言文化推广、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开创了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全新模式。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困扰着世界人民,绿色健康的中医药在国际上日益升温。基于孔子学院平台,以全球化意识和开放的思维,积极接纳新技术、新的生命科学理论融合到中医药当中,积极推进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医药,理解中医药,从“西医东渐”,到“中医西传”,最后到“中西医互鉴”,重塑与提升中医国际话语权是一项极其富有价值的工作。
一、关于话语权
著名的话语理论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提出,话语即权力,权力体现话语[1]。权力始终与话语如影随形,话语最终发展成了一种权利,即“话语权”。话语作为一种权利,是渗透性的,其影响也是深入而持久的。中医国际话语权的重塑与提升需要不仅需要挖掘、总结、阐发中医药文化内涵,更要在现代语境下对中医药进行开拓和创新,适应新时代要求,达到新时代水平。作为海外的一个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孔子学院应抓住“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机遇,集政府部门、中医行业组织、孔子学院总部及学院本身之合力,勇敢做重塑与提升中医国际话语权的的先锋。
二、重塑与提升中医药话语权
孔子学院的传播者须在充分认知中医药“自我”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尊重“他者”,以批判性思维审视自身文化身份,通过共享彼此共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探寻共存共处的模式,甚至产生共同文化表现形式的可能性;同时,也要学会用适当抽离的姿态对自身中医药文化和他者文化进行批判性地审视与质疑,敢于直面中、西不同文化之间在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法律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性。孔子学院在海外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亦是一个履行国际公共文化使命的过程。而中医药要从医到药被世界各国真正广泛地接受,有几道门槛必须跨过。
首先是法律。中医药在全球的法制保障是中医药进入全球主流医疗体系的基础。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但大都是以“保健食品”的身份。近年来,陆续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国外对中医药进行立法。这对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是相当振奋的。目前海外对中医的立法分3个类别,即未立法国家、针灸立法国及地区、中医针灸全面立法[2]。中医针灸未立法国家及地区实际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灰色地带。可以说,除了29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以政府立法形式得到承认之外,中医医疗行业在大部分国家还处于“不违法但又不合理的”地位。要想孔子学院助力中医药真正地走出国际社会的“灰色地带”,可在争取各国的立法认可方面多下功夫,针、药并举,使中医药真正融入国际医药体系。
第二是标准。国际化中医药标准建设能为日后我国原创的中医药产品、服务的技术和贸易提供国际认可的解决办法,消除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中医药文化壁垒,是中医药事业真正融入国际医药体系的必经之路。借力使力孔子学院平台,争取更多来自政府、各相关高校、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国内外中医药学者的支持,整合资源,加强中医药术语、诊疗技术、中药相关的国际准标准化建设,推动中医药信息化、现代化,保护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全方位提升中医国际话语权。
第三是文化。中医的“元气——系统论”与西医的“原子论——还原论”来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思想均在中医药文化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得中医药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健康与疾病的各种问题上一枝独秀。西医源自西方文化体系,植根于古希腊文化,将人当作“物”,依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针对哪个局部出现了问题进行“修补”或“更换零件”。 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必定是一场全球思想文化的头脑风暴和变革,需要较长时间才有可能融入异域文化之中,凝聚价值共识。以语言教学为基础的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中医药文化推广和传播,切忌急功近利。
三、结语
孔子学院承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可进入快车道。所以,孔子学院必须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在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征途中,既要“守正”:靠中医药过硬的实力和疗效;同时传播中也要“创新”:不仅要靠科研技术的发展创新,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在国际舞台绽放开来,重塑与提升中医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