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法律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很广阔,作为中职学生很难迅速地对法律知识进行深入了解,普法和学法的路径漫长且充满坎坷。现代社会复杂的信息高速传播且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很容易拥有叛逆思维。生活颓废,厌弃学习,与老师和家长之间存在着很多代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法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格外重要。
一、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中职学生拥有公民意识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中权利和义务相关的内容。且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拥有公民意识,能帮助学生勇于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为之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做铺垫。通过法律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公民意识的含义,对法律的学习不再仅仅停留在背诵和记录法律条文上,而是真正发自内心地维护法律的权威,身体力行地遵守法律,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制定法律背后的逻辑。公民本就是法律中的概念,通过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清楚法律是如何运行的,重视对法律的学习,不会轻易对法律学习产生厌烦。法律教学是相对枯燥的,着眼于五花八门的法律现象,学生很容易混淆各种各样的法律概念,并且感受不到法律与自身的联系。只有当学生将公民意识融入到法律学习中,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复杂的法律概念。法律是社会生活中道德标准的底线,学法律就是给学生还未成熟的思想和言行拉上一条警戒线,清楚地明白作为公民有不可触碰的法律红线,在遇到事情时能够更加理性。学法是为了用法,虽然中职学生总感觉自己离法律很远,但是法律就在身边,会贯穿在学习和生活的小事当中。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能够让他们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激发出内驱动力,从而用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奋进和努力,进而更好地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生力量。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才能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目的功利性强的缺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稳定学生的性格和品质。还能顺便帮助学生构建逻辑思维,提升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法律教学虽然已成为中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学生很难直接感受到法律的用处,学生普遍都不重视,不认真学习。根据以往的教育经验可知,单纯学习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若要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就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一名学生是否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立足,不仅仅是取决于他是否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取决于他是否能遵循社会的规则,维护集体的利益。有些专业技能很强的人才,因为道德品质败坏,对自己的个人行为和情绪不加以控制,往往容易酿成大错,断送了前途和未来。看到很多冲击社会良知底线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大众在痛心疾首的同时,不免更深刻地感受到,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和社会的重要性。
(三)有助于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当代的中职学生更容易接触到鱼龙混杂的多媒体信息,很多消极颓废的思想都在影响着他们尚未成熟的心智。加之部分中职学生拥有不错的家庭条件,在家里父母都会对学生倾注心血,极尽宠溺。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叛逆,厌学逃课,打架斗殴,漠视教师权威。老师们看到学生荒度青春都感到担忧和焦虑却无能为力。学生肆意感受“自由”带给他们即时的快感,逃避责任,思想自私且狭隘。通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没有人生目标,自由散漫的问题。作为公民必定有自己需要承担的义务,也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将中华民族的发展承担起来,祖国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个人发展有利,对延续中国未来发展,提升中国的国力有深远的意义。青春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大量地汲取知识和经验,从公民意识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才能帮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有用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社会责任是每一位公民的光荣使命,我们全社会正在大步向前,携手共创中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责无旁贷。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不能落后,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承担起青年人应有的责任,树立起勇于担当,甘与祖国共命运的价值观。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亟待年轻人去解决。法律教育在树立学生公民意识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师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一线责任人,一定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
二、公民意识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
全体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让法律教学成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的分数要与学生的期末成绩相关,让全体师生教育教学的重点有一定程度的侧重。但是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应当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老师个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公民意识,不断补充最新的法律知识,丰富教学过程中,公民意识相关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和掌握公民意识相关的概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的安排课后作业,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随笔感悟,通过对学生个人作业的评改,可以清楚每位学生对已学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了解不同学生对于法律学习的态度,作业完成比较敷衍的学生是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可以通过谈心和沟通,让学生理解学习法律的重要性。作业除了以个人的形式完成外,老师可以在班级建立公民意识学习监督小组,定期给学生安排一个法律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通过在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翻阅相关法律数据以及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共同研究并撰写论文或报告,最后可以在法律课堂上进行分享,在班级营造出重视公民意识和法律学习的氛围。学校可以在校园的展板定期粘贴与公民意识相关的主题海报,例如近期召开的“第十三届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界人大代表提出了不同的议案,这些议案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学校可以将其中有建设性值得思考和讨论的议案简明概要地编辑在海报上,并邀请同学们参与讨论,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有想法的学生还可以联系自己的法律任课老师进一步地进行沟通交流。海报要与时政同步,让学生关注娱乐信息的眼光,逐步转移到国家和政治上,树立起关心国家大事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还可以在课间插播一些法律相关的广播内容,课间广播不是为了让学生像课堂上一样获取高密度的法律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沉浸在法律氛围浓厚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地吸收一些与公民生活相关度高的法律常识,并且加深对法律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新型情景化的法律课堂
过去的法律课堂总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学习兴趣,决定法律教学增加了自己的学习负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硬性地进行说教往往事倍功半。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吸收效果不好,还有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特别容易引起师生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创新法律教学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老师可以在分享法律知识之前,为学生讲述一个情景化的法律现象,这个现象最好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法律现象天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点,只要教师调整一下自己的表述方式,就可以勾起学生对法律的好奇心。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法制安全教育时,可能会涉及到“发生火灾该怎么办?”老师可以提前为学生讲解顺利逃生的故事案例,让学生思考并说出案例中帮助主人公顺利逃生的关键因素,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将正确的逃生方式和技巧融入情景中。当学生掌握的基础的逃生技巧后,可以创设一个“校园失火”的真实情景,带领学生们完成一次模拟的消防演练,演练过程中维持学生的逃生秩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观察学生错误的逃生方法,演练结束后,将正确地逃生行动和错误的细节都为学生们讲解清楚,学生能够记忆得更加牢靠,也能够通过情景化的演练,置身于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到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出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注重大局的公民意识。在法律课堂上,老师除了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法律知识相关的电影或者电视节目。网络上有很多与未成年法治教育相关的节目,节目中有案例,也有各位专家和老师针对案例进行的讨论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塑造的情景,参与到案情的讨论中。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进行思考和互动。多媒体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活跃课堂的气氛,让法律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能够学习得更快更好。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公民意识和其他知识不同,除了进行概念的学习以外还要主动地进行参与。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中职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地影响,金钱至上和自私自利的氛围充斥在社会当中。鼓励学生毫无功利心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能够让学生的公民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作为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刚开始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关心中国当前的老龄化问题。与老人谈心交流,切身地感受老人年老后在社会中容易遇到的困难,关心和了解敬老院的生活质量和敬老院遇到的问题。对社会问题的了解和关心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公民意识,站在宏观层面思考社会问题,并且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很多法律条文建立的背后都丰富的历史渊源和逻辑内涵,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能够进一步地理解法律的含义。例如让学生抽空到劳务仲裁机构的门口为前来进行仲裁的人员进行仲裁流程的指引,作为志愿者义务协助他们办理相关的手续。通过这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冲裁流程的理解,也能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到公益活动带给自己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公民意识,拥有更高的思想追求和人生信仰。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拥有的公民意识,将解决社会问题和帮助他人当作自己的责任时,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法律知识,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学习。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时,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要将主导权交给学生。老师也要在正式开展实践活动前,和学生沟通交流,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协助。虽然社会实践中学生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在实践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在进行公益捐赠时,老师首先要和学生一起确定捐赠渠道的真实性,教会学生判断各处公益信息的真假。当学生决定进行公益捐助时,要与学生鼓励学生多利用已有的物资,量力而行,不要让学生过分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不能让学生的“善良”增添服务的负担,要从小让学生树立独立的思想,完善学生的公民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注入正能量。
三、结语
社会各界已经对中职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越发重视,明白学生的成长不能局限在技能上。通过加强中职院校对法律教学以及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创新法律教学的方式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公民意识。为了让学生有社会责任感,真正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中,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师生的不懈努力,中职院校能培养出更多拥有正确三观,有能力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