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港口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对策研究
0 引言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开放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建立全球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打造了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关注港口经济发展,“八五”规划重点提出加强沿海港口建设,“九五”至“十二五”期间,细化重点服务和货物种类,强调码头专业化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制定“交通强国”目标,港口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港口经济以城市为载体,依托临港工业、商贸服务等行业,充分发挥港口综合运输枢纽的优势,成为发展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力量。连云港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被定位为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出海基地,在2021年3月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被列为全国沿海27个主要港口之一,以及国际枢纽海港。近年来连云港港口经济整体向好,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仍存在港口经济与城市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有必要分析港口经济发展阶段及现状,进一步促进港城良好互动,提升港口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1 文献综述
港口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港口经济研究步入新进程。国内学者朱坚真等(2021)选取了20座沿海城市,构建港口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上海、深圳、广州为第一梯队港口,并提出建设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等建议。关于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的互动研究始于1953年,美国特拉华港口局发现港口能够为地区带来大额直接收入,1979年美国海事局将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贡献的研究标准化,港城关系相关研究日益进入快车道。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成为了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国内学者也愈加重视港口与当地乃至周边经济的互动。吴振铭(2022)也认为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有双向促进机制,并对互动过程提出了完善港口基础建设、加强培养人才等建议。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组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迎来新挑战,港口经济亟待转型升级。袁玉祥和随振营(2022)分析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港口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认为智慧港口建设是提升我国港口服务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国内关于港口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对连云港港口经济的研究主要为港口竞争力、发展路径等。王晓乐(2019)采用聚类分析得出连云港在“一带一路”沿线港口物流竞争力中处于下游,并提出优化物流软硬环境、提升增值服务等建议。华凌烨等(2021)连云港港进行PEST分析,制定了开展国际中转业务、搭建跨境电商平台等策略。国内外的多角度研究为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借鉴,连云港港口经济研究已初具规模,但鲜有对其发展阶段的研究,港城互动效应认识仍不够充分。连云港港如何优化港城关系、实现自身转型升级、提升国内外影响力,仍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 连云港港口经济发展阶段及现状
2.1 港口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连云港港地处江苏省东北地区,跻身我国沿海主要枢纽港口行列。从历史脉络来看,连云港港口经济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初期发展阶段(1950 -1970年代):连云港在这一阶段开始建设港口港口码头、航道等基础设施,以支持货物的装卸和运输,并逐渐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海运节点。港口主要集中在连云港市区附近,主要通过改造和扩建现有的港口码头来提升装卸能力。同时,港口航运需求不断增长,配套进行了航道的疏浚和改造工作。
第二,扩张发展阶段(1980 -199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经历了快速的扩张。港口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现代化改造,增加了多个码头和航道,提升了港口的货物吞吐能力。此外还引进了先进的装卸设备和技术,提高了港口操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三,综合服务发展阶段(2000 -2010年代):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连云港港口逐渐转变为一个综合性港口,不仅提供传统的货物装卸服务,还提供多种综合服务。在这一阶段,港口加大了对物流、仓储、配送等附加值服务力度,建设新的物流园区和仓储设施,为货物的存储、分拣和配送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国际化扩张阶段(2010年代至今):连云港港口在这一阶段致力于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港口的合作与交流。港口积极参与国际航运合作,拓展了航线网络,提高了国际货物贸易的便利性。同时,港口还引进了先进的港口管理和技术,包括自动化装卸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了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这使得连云港港口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具备更大的竞争力,吸引了更多的国际贸易和投资。
通过改革与创新,连云港港口不断提升自身的吞吐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渐实现了从传统港口到现代化港口,再到综合服务型港口的转变。按照“港口代际划分理论”,目前连云港港口可以被归类为“第三代港口”,强调综合服务和多功能发展,。尽管目前连云港港口在发展中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但尚未完全实现第四代港口的所有特征,还有进一步发展空间。
2.2 基于SWOT分析的港口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新时期下,连云港港口经济发展环境较为复杂,通过SWOT分析模型,可以更全面地探讨其发展优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表1所示。2002年,我国港口管理体制开展深化改革工作后,“港口立市”等战略也在连云港落地,这为连云港港建成东方大港奠定了基础。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交汇点,其腹地涉及我国中西部11个省(区),表现出明显的区位优势。经过多年建设,港口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铁矿石、原油等大型专业泊位开展扩建,30万吨级深水航道建设项目顺利交付。港口规模稳步扩大,2022年货物吞吐量累计逾3亿吨,2023年上半年已完成1.49亿吨,增速达11.6%。随着经济复苏与政策放开,得益于“一带一路”、沿海大开发等政策,连云港港口经济将迎来新机遇。
在连云港港口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连云港港口腹地经济水平较低,无论是社会服务质量,还是要素市场活跃度,和苏南等地区相比仍有所差距。整体来看,连云港港口发展受益于城市经济的程度较小,港口配套体系、总体服务水平还处于完善和上升阶段。2018年,连云港高铁才正式开通运营,作为枢纽城市,其交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周边港口具有价格和服务优势,使得货物结构类似的连云港港货源被严重分流,发展空间被制约。
3 基于VAR模型的港城关系实证研究
3.1 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选取相关指标衡量连云港港口经济发展、港口区位经济环境、贸易环境,如表2所示。样本区间为2012年一季度至2023年二季度,共45期,并对货物吞吐量和GDP数据作对数化处理。
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基于上述建立的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港口外贸吞吐量分别与连云港市、苏北地区和江苏省GDP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意味着港口经济既依托于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又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反哺作用。当滞后期为4期时,连云港港口外贸吞吐量是内贸环境的格兰杰原因,当滞后期为3期时,外贸环境是连云港港外贸吞吐量的格兰杰原因,外贸环境的冲击将对港口贸易产生影响,而内贸变化并未对港口贸易情况造成较大扰动。
3.3 脉冲响应分析
根据市、区域、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单位的脉冲,将对连云港港口外贸产生持续正向影响,江苏省经济环境脉冲所带来的港口外贸提升将大于苏北和连云港市。港口经济发展通常与所在地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且更高行政级别区域的经济水平的权重更大。在内外贸环境方面,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论一致,内贸环境产生的脉冲并不会对港口贸易吞吐量产生显著冲击,而外贸环境的改善将在较短时期内产生显著积极作用。
3.4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结果如下如所示,区位经济环境对港口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梯次渐进的过程,所在省份经济环境的影响大于所在城市群和城市。内外贸易环境的优化对港口经济发展均可能产生一定改善作用,内贸的脉冲所产生影响的周期较长,通常为第4期才开始,而港口经济发展对于外贸的冲击通常更为敏感,在第2期即产生较大的脉冲波动。
3.5 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港口升级。基础设施是港口发展的基石,连云港港口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一方面,港口要修建新的大型专业化泊位,延长码头长度,提高港口装卸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专业化、智能化港口建设进度,加大对港口自动化物流设备的创新投入,提高港口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利用人工智能等电子科技,整合港口、铁路、航运等各类信息资源,为业务生产经营提供信息化共享平台,推动连云港港口向智慧大港升级转型。
第二,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推进港城协同互促。港口经济与地区经济密不可分,必须重视港城的良好互动关系。近年以来,连云港城市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增速仍较慢。未来应坚定不移地发展城市经济,充分利用当地自贸区等政策资源、区位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石化、新医药、新能源等地标级产业集群。在规划城市发展时,充分考虑港口发展预期,城市交通布局、产业空间布局与港口发展规划相匹配,实现港城协同发展。
第三,发挥“一带一路”战略优势,促进区域协作。连云港要紧抓“一带一路”政策机遇,不断扩大开放合作,持续推进高质量对外经济。对外,继续发展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等示范性项目,重点建设新亚欧陆海联通通道,打造沿线特色港口品牌。对内,港口经济的快速提升离不开区域协作。一方面,连云港港可带动苏北徐州、淮安等港口,合力打造现代物流体系。更要积极融入江苏省的发展,争取省政府的支持,深化与苏南港口的合作,共建高质量港口群,以实现资源信息互通,明确港口职责;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功能,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开拓陇海沿线市场,强化东西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第四,强化政策引导,提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考虑到城市经济实际情况,政府力量在运用金融资源过程中不可或缺。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将支持港口经济纳入重点工作计划,明确港口经济信贷投放额度,拓宽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等融资途径,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举措。此外,相关部门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服务港口企业,创新融资租赁、衍生品等航运金融产品,推动港城产融结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