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策略
引言:作为财务转型与组织创新的产物,财务共享模式具有流程化、高效化、规范化的特征,有机融合财务流程与信息化技术,将复杂化的财务管理流程标准化、简洁化,降低成本支出。但采取财务共享模式的同时,也间接提高了对企业内控的综合要求,需要结合企业内部结构与战略规划,提出多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路径,为内部控制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一、财务共享模式
就目前状况而言,财务共享模式含义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其中多数研究者认为:财务共享模式以流程化处理财务业务为重点,融入信息技术,以达到降低经营成本、优化组织结构的目的,并能从市场化角度出发,为目标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与传统模式相比较,财务共享模式融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是一种新型财务运营方式,通过成立财务共享中心,实现财务核算集中化,整合既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促进财务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多样化特征包含:其一,管理规模性。依托于信息技术,将复杂化的业务移动至财务共享中心,再进行集中化处理,整合人力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其二,数据的统一性。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作用,规范操作流程,整合信息系统数据,工作人员通过财务共享中心系统化处理财务数据资料。其三,服务的技术性。财务共享模式融入信息技术,可利用EPR系统处理数据,并且信息系统具有销售、库存、税务、成本管理的功能,服务更加全面与细致。
二、内部控制概述
(一)发展历程
由于经济社会变化多端,内部控制发展期间理念、模式等不断改变,使其经历多个发展阶段。
牵制阶段:主要存在于上世纪40年代前,采取交叉核对的方式进行账目比对,并落实岗位分离模式,辅助管理者展开经济决策。该阶段注重制衡、分权。
制度阶段:存在于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管理人员发现既有控制体系无法满足企业经营需求,逐渐注重法律法规的引入。西方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政策,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管理水平。
结构阶段: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学者深层次研究内部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美国最先提出“内部控制结构”概念,指出内部控制期间会受到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并认为控制流程、内部环境、会计制度属于内部控制核心要素[2]。
整体框架阶段: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后,重构了内部控制基本内容,包含各类控制活动、控制环境、内部监督、风险评估、信息系统与沟通五大要素。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阶段:迈入21世纪频繁出现财务贪污、舞弊等事件,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导致企业经营阶段出现安全隐患。故而有关机构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围绕风险评估展开研究,优化事件识别、目标设定、风险应对、风险评估流程。内部控制过程中,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搭建适宜的经营决策环境,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业务效益。
(二)五要素
内部控制要素包含风险评估、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信息系统与沟通内容,指明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向。风险评估:指企业参考控制目标,多渠道入手搜集有关信息资料,科学化分析经济活动推进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再制定完善的风险防控方案。内部环境:指企业的内部经营环境,影响着职工内控意识,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持续性与有效性。控制活动:优化企业内部环境时,需注重业务行为活动的管控,参考风险评估结果采取措施,将风险管控在可控范围内。一般情况下,控制活动包含授权、业绩评价、实施管控、划分职责、信息处理。内部监督:企业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岗位或部门,全过程监督内控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并且出现重大变革事件或调整部门构成时,能做到同步监督,以此强化内部控制成效。信息系统与沟通:在信息系统作用下,加快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传递效率,是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减轻人为因素干扰。但信息系统运行期间还存在风险隐患,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控方案,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三、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降低内控成本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与落实,可明显减少管理费用与业务活动费用,还能间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如整合相类似的岗位或业务内容,规范会计处理流程。当从稽核与运转角度出发分析,采用传统模式推进财务活动时,人力资源消耗量大,多通过纸质形式递交财务报表,再由专业人员仔细审核。在财务共享模式,企业内控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特征,省略部分操作环节,降低对人员的依赖性,减少各项资源的投入,降低内控成本。
(二)实时传递会计信息
传统模式下财务管理期间,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通畅,对财务人员依赖高,但由于精力有限,加之工作负担过重,导致信息处理不及时,还会出现信息数据错误的情况。基于财务共享下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可在信息化共享平台完成,方便财务人员第一时间上传票据、单据,实现高效率传递和采集会计信息,并能连接企业业务与财务模块数据。
(三)加快工作效率
财务共享模式实施后搭建财务共享中心平台,明显减轻了财务人员任务量,高效化高质量完成岗位任务。实际工作过程中,财务人员能根据时间分配原则有序完成工作任务,管理者也能快速处理数据,针对性调整企业战略规划,从而做出正确的财政决策,还能缩短决策时间。另外,优化企业财务工作模式,采取信息化工作手段,高效率传输各项数据。
(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现阶段,市场运行环境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各行业、企业竞争日渐激烈,若内部控制方式落后、体系内容不完善,将导致企业形成经营风险。要求企业领导者多层面入手分析市场发展规律,做出合理化的战略决策,并加强资金数据管理。融入财务共享模式,企业能采取恰当的方式整合非核心业务,再统一由财务共享中心处理,为业务活动开展奠定基础,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还能节省人力资源,科学设置财务岗位,让高技能高素质的人员负责财务管理工作,递交详细化的财务分析报告,为经营决策提供帮助,扩大企业的业务规模。
四、财务共享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新挑战与问题
(一)挑战
财务共享模式的引入与落实,可将处于分散状态下的财务业务深度整合,将其集中于FSSC处理,推动企业标准化发展,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促使客户更加满意。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财务共享成效,使得内部控制面临新的挑战。
其一,业务流程重构挑战。流程重构主要指整理与处理信息内容时,需要参考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要求,重新设计与整理业务流程,主要针对于日常业务、决策等,建设开发一套完整地且符合现阶段企业发展需求的业务流程,再由管理层负责决策。
其二,高质量内控挑战。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期间多采用分散式管控方法,以逐层垂直式方法传递各类业务信息,且要求每层都系统性审核一次业务信息,虽然能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但工作效率低下。融入财务共享模式时,业务信息传递模式法被改变,若内部控制体系与管理模式未随之变化,将出现重大的经营风险,产生不可逆转的差错。故此需要企业不断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内控环境,转变传统形式的管理模式。
其三,财务机构配置方面的挑战。财务共享下,要求企业优化或重新规范财务机构的基本职能,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在战略规划方面的作用,并设立一个独立的财务机构,采取人员重组、资源整合等方式,完善财务机构基本框架。
其四,信息系统方面的挑战。由于财务共享融入信息化技术,信息系统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面临着信息系统高度集成的挑战,要求业务流程全面标准化,统一并集成财务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系统。
(二)问题
财务共享模式实施后,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企业内部控制阶段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造成各类经营问题频繁出现。
首先,企业风险识别方式较为单一化,且评估体系不完善,导致风险评估结果缺乏真实性,难以实现全面化预防经营风险。财务共享模式融入大数据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内部控制体系信息化发展。但目前风险识别方法处于落后状态,企业未能及时引进新的风险评估方法,无法全方位识别内部控制活动中潜在风险隐患,在沟通合作、资金筹集等活动中产生经济损失。
其次,信息系统缺乏完善性。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技术运用不正确,影响着财务共享平台建构质量,财务管理效果低下,还会导致财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调查不全面,以及安全隐患排查不彻底,不能正确规避财务风险。
最后,内部控制部门设置不完善。多数企业推进内部控制工作时,临时组建一支工作队伍,未单独设立内部控制部门,导致内控制度体系落实效果不佳,工作期间会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阻碍。对于一些已增设内部控制的企业,部门岗位设置不完善,且未明确指出该部门的权限与职责,导致部门日常工作效率低,相关人员对财务共享模式了解少。
五、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优化策略
(一)建设有利的内控环境
基于财务共享模式下,对内部控制提出新的要求,应立足于企业经营现状,建设有利的内控环境,从多个层面入手进行内控环境建设工作,以此提升内控体系优化成效。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脚步,人员、岗位、管理者权限等发生改变,打破组织间的平衡关系,需通过建设与优化内控环境,化解经营风险,体现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价值。
首先,重新规划员工的晋升机制。在信息系统的作用下,取代一部分人工岗位,岗位组织结构变化明显,应依据财务共享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不同岗位主要业务内容与工作量,科学划分岗位级别,落实员工晋升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再伴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全面落实,进一步完善并优化内控体系。
其次,设置业务培训活动,为内控工作顺利推进创建有利环境。财务共享模式的落实,使得岗位工作内容逐渐趋于单一化,加之任务量大,财务人员极易产生倦怠感,还会固定思维模式,过于依赖工作经验,财务数据审核不全面。故此需定期设置岗位业务培训活动,组织岗位技能实践、理论知识竞赛等拓展活动,增加岗位人员的活力,或是采取轮岗制度,增加员工知识储备量,以此搭建有利的内控体系实施环境。
最后,重新规划管理者权限,组织岗位交流会议。使用财务信息时,管理者只能在岗位权限范围内查询与分析信息数据资料,导致财务信息处理独立化,无法发挥信息的利用价值。企业应重新调整与优化岗位权限,理清财务岗位职责,依据各个管理者的权限,组织岗位交流会议,转变信息处理独立的局面,创建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内控环境。
(二)加强财务共享中心系统管理
财务共享模式下,优化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推进企业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程度。而为提升内控体系优化成效,需充分利用财务共享的优势,不断加强财务共享中心系统管理,建设多功能的共享中心,转变金字塔模式组织架构效率低下、管理复杂化的现状,优化内控管理流程,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横向沟通,弥补层次化管理弊端,实现部门深入沟通与协调。同时,搭建扁平化的企业内部组织构架,以信息共享为最终目标重构内控流程,稳定化传递关键信息,转变部门间信息孤岛的局面,保证信息数据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再以共享中心平台为载体,有序完成数据筛选、加工,达到高度化共享数据的效果。
为充分体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应加强系统管理力度,建设信息化的财务共享中心,灵活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远程动态化处理业务,不仅能提升人力资源利用率,还能高质量完成业务内容,创造更大的经营利润。树立财务共享业财融合思想,秉承着客观原则重构企业部门结构,创建财务与业务互联互通的内部控制模式,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合理设置岗位,简化与重组业务流程
财务共享模式的全面落实,工作流程被改变,导致传统内部控制体系不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为此应注重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设立单独的内控部门,合理设置部门岗位,细化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部门岗位设置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内控人员专业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信息技术水平,能够短时间内适应财务共享模式。当按照专业划分岗位、工作内容时,会影响员工的职业发展,对其他岗位技能了解较少。鉴于此管理层应深度分析每个岗位的需求与要求,重视员工心理引导工作,定期组织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防止由于岗位变动或重新设置岗位时,员工出现畏难情绪或是抵触心理。另外,建立激励机制、岗位晋升机制、轮岗制度,调动员工的岗位热情,学习新的工作方式与专业技能,熟练使用新的软件系统。
为凸显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价值,需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以便于按照统一标准集中化处理财务信息,这一过程中需简化或重组既有业务流程,剔除多余流程,减少资源投入的同时,规范业务操作行为。简化与重组业务流程时,围绕流程组件、角色对象、人工活动、属性等,逐一理清每个业务流程的节点功能,解决全新内控模式现存问题,建设以支付、报销、核算系统为核心的财务业务流程模块,促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平台稳定运行。
(四)完善信息系统维护机制
财务共享模式下,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时,应从五大要素入手,注重信息与沟通的优化,采取完善信息系统维护机制、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的措施,指明内控体系优化方向与重难点内容。伴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大面积实施,企业信息系统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加了系统信息维护任务量,但由于人员有限且管理者未能认识到系统维护的重要性,经常问题发生后才组织技术人员维护,还缺少持续性,造成企业运行阶段存在潜在风险,影响内部控制体系落实效果,降低内控效果。
鉴于此,企业应建立信息系统更新维护机制,管理者组织各部门人员共同展开信息安全建设,保证各项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为企业各项重大经济决策提供参考。成立专门的信息维护团队,设置周期性系统维护方案,明确系统维护项目,并全过程记录和填写维护报告,对于风险变化点,深入探究形成原因,梳理风险点变化规律,科学化评估信息系统运行情况,提高事前预防效果。并落实信息系统维护机制,详细列出系统维护要点、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系统应急维护补救方案以及信息安全建设路径等。以信息安全建设为例,为防止信息系统内部数据被窃取或恶意修改,先制定职工日常培训活动方案,细致化介绍维护系统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培养系统安全维护意识,再定期备份信息系统数据,购买并使用先进的杀毒软件,还需加强账号管理,分层级设置账号的操作权限,最大程度上降低信息系统风险发生概率。
(五)健全内控制度,提升财务共享意识
财务共享模式的引入,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脚步,优化部分业务流程,但也对内部控制体系造成极大的影响,为此需要开展内控体系优化工作,注重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再根据实践经验,健全内控制度,并持续提升员工的财务共享意识,弥补现行内部控制体系的不足,加强对部门、员工的管理力度,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利润。具体实践阶段,先综合分析内部控制基本情况,了解现阶段存在的经营问题,有目的、有选择地完善与优化内控制度体系,还能强化员工的共享意识。
一方面,健全财务系统职责权限制度。财务共享模式运行过程中,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出现变化,通过升级、调岗、立优等方式,使得岗位性质、日常工作流程、任务量变化明显,岗位职责也随之改变。故此应考虑到员工的业务能力,以及岗位的综合要求,针对性健全职责权限制度,使其能灵活运用岗位权利。
另一方面,完善内控监管制度、业务流程制度。对于内控监督制度,先正确区分责任界线,采用单对多的监管模式,全面化监管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避免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对于业务流程制度,以财务共享模式特征为基础,建设全新业务流程制度,更好的约束与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
(六)增设风险控制部门,细化风险类型
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优化企业内控体系时也需注重风险评估的优化,根据企业结构组成,合理增设风险控制部门,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逐步细化风险类型,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实施财务共享模式过程中,满足企业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同时,还形成新的风险点,这就需通过优化内部控制体系,细化风险类型,不断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组织,强化抵御内部与外部风险的能力。建立风险控制部门,明确该部门的权限与职责,细致化评估与管理企业风险,再与内部控制部门深入沟通,编制完整的风险评估报告,为内控体系优化提供可靠资料。同时,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立风险管理岗位,委派专业人员全面排查,分析风险点形成原因与影响,提高风险评估水平。
财务共享模式的落,产生了人员流失、业财分离等风险,并且风险点、控制点也发生变化,既有内部控制体系难以发挥作用。故此优化内控体系时将风险梳理与细化作为核心工作,依据财务共享模式的基本特征,重新建构风险指标并划分风险类型,建立可靠的风险预防方案。其中财务共享模式下,新增风险类型包含:业财分离风险,财务人员与业务部门人员产生沟通障碍,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技术风险,若信息系统存在技术缺陷、运行漏洞等问题,企业重要财务信息将被泄漏,还存在数据备份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人员流失风险,由于财务人员对财务共享模式缺乏系统性了解,工作压力显著提升,加之岗位发展前景有限,许多基层财务人员萌生离职想法,岗位离职率随之提升。由此可见,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运行风险逐步加大,应增设风险控制部门,根据新增风险类型,提出防控方案,进一步充实内部控制体系内容。
总结:总而言之,在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财务共享模式得到大规模推广,逐渐渗透至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内部控制难以高质量推进。鉴于此,企业应结合财务共享模式的特征,采取多样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措施,增设风险控制部门,细化风险类型,健全内控制度,提升财务共享意识,完善信息系统维护机制,以此提高企业内控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