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育人模式下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建设研究
一、引言
中共十九大以来,高职教育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职教20条》于2019年1月24号,由中央人民政府对外发布,《职教20条》中明确表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教20条》指出,与发达国家和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当前我们还面临着完善体系建设、健全制度、激活企业办学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挑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住机遇不断发展的时候。同时,在《职教20条》中,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下一步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职教20条》提出要借鉴“双元制”育人模式,将试点学徒制经验进行总结,由校企双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进程中把新技术、新规范等及时融入,不断强化学生实训实习。要遴选认定精品在线课程和“双元”规划教材,并提倡使用活页式等新型教材。必须指出,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的看,“双元制”也不例外,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挑战也是并存的。
另外,我国经济当前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因此必须在“双元”育人模式的驱动下,大力推进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路径。
二、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建设研究状况
欧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起步较早,不仅积累丰富的经验,还形成了一批值得借鉴的成熟体系,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BTEC体系(英国)、TAFE体系(澳大利亚)、CBE体系(北美)、双元制体系(德国)等。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进去“黄金时代”,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也相对成型,其中主要有产学研结合、学徒制、订单式、双证书制等几种典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专业设置、教学设计,以及以理论和实践并重发展的课程模式和以“双师型”为发展方向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三、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建设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脱节
地区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突出,如何更好的达到与地区经济的同频共振,是摆在高职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在国家政策和地方具体实践的推动下,高职教育与企业、地区经济的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一些高职院校也充分调研,在开设专业上,开始真正考虑企业的需求。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或受过去僵化思维;或受领导成员陈旧管理理念;或受领导成员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等的影响,在与地区经济和企业合作时,往往放不下架子、抹不开面子、张不开嘴皮子,无法真正的与地区经济和企业发展相融合。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专业建设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侧的变动,迫使矛盾长期摆在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建设面前。由于院校专业不能很好的和地区经济、企业需求融合,赶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得一些院校只能不断去调整和设立新的所谓“热门专业”,陷入了永远“被动追”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
(二)教学内容与人文素质构建不紧密
在教学内容方面,高职教育只是把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添加或压缩,忽视人文素质构建与教学内容的良好结合,更没有把教育主线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上来。这种“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生搬硬套本科教育的模式,无法将实际需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是眼下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当前部分老师反映:实践和教学环境融合不紧密;教学内容安排欠合理,相对轻视实践环节在育人中的作用;教学方法不灵活,缺乏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撑等问题,仍然缺少建设性的意见以及本质上的认识。高职院校过多的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忽略了一些技术和智力之外的因素,如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等,由此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存在后劲不足、品位不高、功力不厚、视野不广等方面的问题,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入世”及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三年培养期的高职教育与四年培养期的本科教育,在时间上差别不算太大,加之所开设的课程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使高职教育从未彻底摆脱本科固有教学模式的羁绊和影响,以致沦为本科教育的“浓缩版”,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在传统课程安排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许多与实践脱节的理论知识,而且实践操作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提升,造成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低,与企业的需求也不相符,最终导致真正就业率偏低。目前,一些院校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仍占据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创新能力、思政教育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欠合理,而教学改革仍然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上,远远无法满足实际运用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过于重视课堂、课本教学,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灌输式”应试教育方法没有彻底改变。
(四)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多种因素影响质量评价体系。由于受固有考试制度的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好学性和独立思考性方面相对较差,与本科层次学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在社会上缺乏对高职毕业生重视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这一政策还没有完全着地,其教学质量也没有被很多人关心。
高职院校对评价体系不重视,也是体系不健全的原因之一。评价中对理论知识的评价偏多,而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过多的涉及,大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把评价体系当成对教学业绩的补充和监督。而对于评价体系的领导、测评方式和测评重点以及评价反馈等缺乏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和指导。没有根据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和实践之间没有达到“无缝对接”,与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所学知识与价值之间的转化需要一段时间来实现。当评价体系不能和教育教学很好结合,也不能很好的起指导、促进作用时,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题无从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很显然,这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的。
四、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建设研究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以市场和职业定向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随着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发展与改革,对其衡量标准也逐步形成了统一的规范。这种标准主要包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双重服务的宗旨、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办学特色、毕业生受欢迎度等。应该以市场和职业定向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体现出高职教育特有的特点:不断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逐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开设复合型专业;快速处理好淘汰过气专业和搞“大呼隆”热门专业的关系。专业建设不仅要考虑到现在,更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通过对专业进行整合、渗透、交叉等,优化传统专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障,让它更加符合企业之需求和社会之进步。
(二)以形成职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把学生培养成拥有一定职业能力和相应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高职教育应该基于以上两点进行教学设计,以完成培养目标。
教学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从社会对人才需求、岗位匹配度以及能力要求上进行分析,逐步梳理出与所从事的岗位相匹配的综合能力或专项能力。从理论到技能,从内部到外部,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筹划,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教学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课程思政等贯穿教学设计始终,从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创新素养三个方面培养高职人才的综合素养。其中,人文素养包括政治思想素养、道德品质素养,政治思想素养教育学生做到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听党话,跟党走;道德品质素养是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意志、倾向等的形成与优化的教育。专业素养是高职学生的立身之本,是必备的素质,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的直接本领。创新素养是当前高职教育比较明显的一个短板,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一环。
(三)改革质量评价体系
改革质量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教学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多加关注,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是为了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逐步推行以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适当突出过程性、技能评价”的科学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评语上,而是关注整个“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引导,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个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的全面性评价,并结合学生表现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评价一般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作业情况、项目成绩和终结考核等。课程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进修行为、过程和成就,从而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数据支撑和选择依据,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行为,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实践素材。技能评价的关键是依据不同岗位的培养目标,实行差别化的技能评价,在评价中尽可能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岗位的复杂工作要求。
五、结论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双元”育人模式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用型人才作用愈发凸显,给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短缺的制约,很多高职院校存在课程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陈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当前国际国内严峻的形势下,企业和社会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面向新经济形势下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