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和谐课堂
一、融洽师生关系,变隔阂为沟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潜在智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对学生没有责任感和约束感,使学生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之中,要么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极大的权威性,对学生的行为享有绝对的支配权,学生唯教师意思是从,这样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有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偏偏不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有时少数几个学生的破坏性语言,行为会导致一堂课的失败,而作为合格,优秀的教师会懂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引导者出现,既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更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赢得学生的尊敬,信任和喜爱是构成良好课堂气氛的最关键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视学生如朋友,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被尊敬的,被关爱的人,让他们处于轻松、融洽、温暖、合作的课堂气氛中,让他们保持对教学积极参与的态度。相反,教师如果在感情上疏远学生,在位置上俯视学生,轻视学生,就会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很深的隔阂,这种隔阂一旦产生,就会影响到课堂气氛,如果师生关系掺杂进功利或私人感情等因素,就会更容易引起多数学生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在学生心目中很难树立起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形象。所以在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能动的汲取知识。
二、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过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信息单向流动,偏重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教”与“学”无法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而在现代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而不压抑学生,不能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激发他们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集体发言,把只要能当众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够向教师提出疑问的,都视为学习心理素质的飞跃,就予以表扬、发扬,并要对学生的回答认真聆听,不能随便打断他们的发言,对一时语塞或害怕的学生加以鼓励:“没关系,慢慢来,你答得很好。”对回答出错的学生同样加以鼓励:“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很好,这个问题你能换一个角度想想吗?”这样时间长了,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学习该教师所教的课了。
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开启了学生的心智,机械灌输变成了循循善诱的疏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加深了双向交流,活跃了深堂气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排除差生厌学的心理障碍,变消极为积极
良好的课堂气氛要靠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班几十名学生,要有好、中、差之分,因此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他们一视同仁,要以满腔热情关心帮助后进生成长。有的教师凭感情对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就喜欢赞赏,甚至迁就他们的缺点,为他们护短,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不喜欢,甚至歧视冷落,看不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在能力。其实,后进生在学习上存在消极心理,突出表现是对学习存有恐惧和厌烦情绪,一个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珍惜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更要以博大无私的爱心帮助后进生树立尊严和自信心,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消除消极心理,例如对于后进生可以采用“激趣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用“导演法”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表达等能力;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后进生多提问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适当调节对他们的评分标准,对他们的长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的进步表示由衷高兴,让他们感到自己属于这个集体,同时也让全班学生感到他们其实并不差,这样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级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相反,如果教师对差生只是一味的批评责怪,甚至把他们看作是班级的累赘、负担。由此下去,就有可能造成他们心理障碍和人格扭曲。实践证明,经常遭到批评、训斥和体罚的学生一般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他们或身在课堂却自我封闭,在心理上与教师、同学拉开距离;或心怀抵触,故意捣乱,想方设法破坏课堂秩序,干扰别人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后进生给予“特殊关照”尽量拆除他们厌学的心理障碍,努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他们不再成为课堂学习气氛中的“不和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