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引言: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希望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索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数学人才。所以,数学教师逐渐突破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弊端,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期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活力的课堂中,感受到数学内容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作用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抱有足够的兴趣,才能使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其中。而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充满兴趣,学生才会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新型教育手段,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情境中品味数学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
能够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全,因此对于数学学科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通过循序渐进地提问,以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方式,深化了他们对数学学科内容的理解。
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是一门要求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科目,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但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以一种螺旋式稳定上升的趋势,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沟通与交流中增加知识量。
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他们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不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原则
个体差异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所以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得不到体现。因此,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从个性差异原则,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他们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
层次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应该设置层次性强、逐层递进的梯级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方法,完善问题之间的过渡,使问题呈现出一种立体化的结构特征,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有层次的问题,不意味着琐碎具体,那样不利于构建数学的问题系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反而会阻碍他们的自主探究欲望。
拓展原则
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教师不能只围绕着当前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应该联系过去已经学习的旧知识,并适当地渗透将来会学习的新知识,将过去、现在和未来链接起来,增强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创建数学概念体系,将课内和课外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数学的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
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会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为学生创设生活问题情境,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也能够在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的距离,增强了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在校园中体会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校园中的物品哪些是长方体呢?预设学生会回答“教学楼”“垃圾桶”等,然后教师接着提问,那你们可以描述一下你们看到的教学楼是什么样子的吗?待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次发起提问,同学们可不可以尝试着从其他角度观察教学楼在你们眼中的样子呢?通过在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创设游戏式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的年纪,他们对于游戏有一种天然的热爱,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游戏式问题情境,缓解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差的情况,提升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快乐。
创设陷阱式问题情境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而且数学学科与语文、英语等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是,它的答案是固定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存在模糊不清的答案。所以,如果教师能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加入一些陷阱,让学生在陷阱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就能逐渐提升他们的辨别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更加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稳步提升数学素养。
四、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数学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计划,提升执行力使得目标能够落到实处,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逐渐提升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