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言美—教师语言素养提升刍议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语言,教育更是如此。可以说几乎教育中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语言。汉民族语言传承三千多年,其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刻、韵味之悠长、韵律之优美是世界上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当属毋庸置疑,甚或要求其力臻达到语言美的境界也不为过。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思考,与他人沟通,借助于语言来传承文明。王宁教授认为,语言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第一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1]。教师的语言素养通常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交际活动中构建、积累起来的传授知识,交流情感,传承文明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经验。教师只有准确规范地使用本民族的共同语言(普通话)进行教学、表达观点见解和思想感情,才能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语言素养的特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语言,应该具备教育性、规范性、精确性、生动性等四个特征。
(一)教育性
教育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实现的教育意义,达到的教育效果。教师应该借助于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最终达成教育目的。
(二)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语音准确,还要语句通顺,避免语音、语法、词汇错误。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才能为人师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三)精确性
精确性是指教师语言要做到言简意明。精,既精炼、精妙。确,既准确、真实。要做到语言的精确,必须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精心地备课,紧扣教学重难点深入浅出地组织语言。教师只有精确地运用语言,才能使学生清楚明白地理解、掌握知识。
(四)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形象,富有趣味。教师应该结合相关学科特点、学生的特点,运用直观、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象生动的语言,才能将深奥复杂的知识化为浅显易懂,才能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化为快乐有趣。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认真听讲,有效吸收。因此,“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2]。
二、教师语言素养的现状
(一)方言口音,“乡”味十足
我国地广物博,方言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的交流和知识传播。不可否认,当前,仍有不少地区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方言,这不仅不利于普通话的普及,甚至影响知识的传授,更令人怀疑这些教师如何能够正确地进行汉语拼音教学,以及如何借助于自己的范读去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语调平淡,严肃枯燥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下,多数教师只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过于严肃、古板。教学缺少微笑、激情,缺乏抑扬顿挫。学生学习的气氛很压抑。在这样的课堂气氛里,学生自然不会主动去质疑问难了”[3]。毫无疑问,教师语调过于平淡,缺乏感染力,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昏昏欲睡,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表述混乱,抽象生硬
部分教师的语言还存在表述混乱,抽象生硬的现象。在教学时,语无伦次,无法讲清楚教学内容。并且,对文章的背景、内容、论证、情意等部分的讲解照本宣科,十分抽象生硬,达不到生动具体形象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述过于抽象、混乱,学生甚至很难从教学中获取知识,更不用说提高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了。
(四)师德缺失,语言暴力
有些教师师德缺失,无法做到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活动甚至日常师生交流过程中,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地讽刺、挖苦、嘲笑、歧视、侮辱、谩骂学生。如:“你比猪还笨!”“全校再也找不出你这样的活宝了”“像你这样的人,活在世上就是浪费粮食”。这些“利刃”般的语言,无疑会对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最近社会上发生的几起学生遭受语言暴力后自杀的惨剧,也为我们重重地敲响了警钟。
三、教师应当追求语言美的境界
语言美是一种艺术。它蕴含着个体的创造性,是个体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独特的语言风格,精妙的语言策略,灵活的语言应变,生动的语言表现力等方面的综合,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关于教师语言美的阐述。例如,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了对教师语言美的要求:“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大致意思是说擅长教学的教师语言应该简单又明确,精练又完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
教师语言素养的提高,实质上指的就是教师对语言美的追求。教师一句巧妙的指引,也许能激起学生思维的风暴;一句粗暴的呵斥,也许就折断了学生思维萌发的嫩芽。“修炼语言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4]。教师必须追求语言美,必须准确、亲切、富有启发性地运用语言。
一般情况下,教学活动包括导入、教学新课、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四个环节。不同的教学环节,都对教师的语言美有着各自具体的要求。
(一)导入环节———激趣启思
在正式开启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精心地设计导入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乐学、好学。
(二)教授新课———深入浅出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线索、情意,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在讲解时,做到深入浅出,用精练的语句,生动传神地讲清、讲透知识及情意,使学生如饮甘霖,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三)巩固练习———合适灵活
教学实践证明,巩固练习阶段,教师单一枯燥的语言及不恰当的提问,往往会抑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应该抓住时机,适度又灵活地向学生提问。如此,才有助于查漏补缺,提高教学效率。
(四)课堂总结—回味无穷
教学结束语至关重要。它是启迪学生把新知纳入旧知,从课内转向课外学习的桥梁。教师所做的课堂总结,应该建构起这样一座桥梁,来帮助学生领会应用所学内容,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
四、提升教师语言素养的策略
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追求语言美,是每位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修炼。
(一)以读夯基,丰富学识
优美的语言来源于广博的学识,广博的学识从阅读中积累。要使语言优美又意蕴深厚,教师需要广泛地阅读积累,从书籍中汲取精华,增长自己的学识,并使之成为自身语言美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二)博采众长,提高技能
渊博的学识只是教师达到语言美的前提,想要把学识转化为优美动听的语言,更重要的是练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应该抓住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地向名师讨教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广播电台、电视播音员或主持人学习。博采众人之长处,并在实践中加以练习、运用,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技能,做到语音悦耳、语速适中、语调有致、富有感染力。
(三)爱生乐教,修炼人格
“言为心声”。个体的每句话,都有着其情感的缩影。教师的语言想达到美的境界,必须先修炼人格。做好教育最重要的秘诀就是爱。教师惟有爱学生、以教育为乐,才能有无限的激情;才能发自内心地把爱传递给学生,做到声情并茂。
(四)勤于反思,与日俱进
伟大领袖毛泽东先生曾说,“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反思带来进步。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后,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撰写心得体会。并将此作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语言素养的依据。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在追求语言美的道路上,不停前进。
总之,语言素养的提高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它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坚持阅读、坚持讨教学习、修炼人格、勤于反思,唯有如此,最终才能成功达到语言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