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若干问题
学科特色不鲜明,基础理论研究不明确
一门课程一般是有对应的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课程与学科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源与流的关系。我比较了现有的几门课程,其他4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学科支撑,基础理论研究都比较深入而扎实,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比如“马原”课程涵盖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学科。可以阅读的经典文献真可谓是汗牛充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资本论》原著,《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写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文章,对于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起到莫大的作用。“毛概”课程可以和党史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经验结合起来,理论上是非常成熟的,历史材料丰富,所以资源的获得比较容易而且有保障。这些都是开展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文献上,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应图书作为补充,还有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选集”和“回忆录”,其中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胡乔木写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填补了党史上的很多空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他两门课程在理论上和文献上都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在此我就存而不论。
“形势与政策”课程由于存在“学科支撑”和“基础理论”这两大缺陷,导致教学或多或少存在随意性大,教学内容零碎化,表面化,改动大,边界不明确,理论积累差,科学性差等等毛病。这给教师增加了很多难度。教师要搜集很多新闻资讯,时事热点,各种新闻评论,搜集政策文件和相应的辅导材料,备课量极大。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上,由于没有成熟的教材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就没有精确和合适的评价标准,在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和课程质量的改进上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课程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缺少硬件支撑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应该获得与其他课程平等的教学资源,但许多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在硬件设施套建设方面尚未完全达到课程幵设标准。大多数高校忽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没有划拨专项的资金购进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的图书,图书资源相对乏;在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学术能力方面,许多高校往往缺乏对教师培训经费的资助,忽略青年教师参加形势与政策教学培训的重要性;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因为这门课程 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是来自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老师,所以针对这种教学现状,高校缺乏建立选拔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专任教师的选聘机制,专职教师人才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组织保证不健全
教学管理科学化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必要保障。运用科学的现代管理学原理,遵循“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管理理念,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课程教育管理模式,实现高效的管理过程,建立管理组织体系等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教育内容稳定性差,知识积累难度大
目前,教育部和社科司每年都会印发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要点,同时中宣部和教育部还定期组织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参考资料》、《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等参考资料。这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选定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具有非常强的变动性,大多数这门课程的教师在编写教材时主要参考教育部和中宣部下发的教学要点,教学内容基本由高校自主确定,这就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内容随意性严重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高校编写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时,不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将教学参考资直接作为教学内容,没有专门编写课程教学专题,这违背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要求;有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在编写课程教学专题时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或是较熟悉的教学内容,任意编写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专题;有的教师由于个人教学能力有限,针对知识融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即便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现实性也比较强的教学热点内容,但教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也较少涉及。有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更加随意,教师通过播放有关的教育影片、开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学生自学等形式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这样设置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会使大学生对课程产生疑,制约了课程规范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