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工与教学”融合育人机制的探讨
引言: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增长,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大学生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拥有一定综合素质,这给高校教育带来一定挑战。从当前高校教育来看,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处于两种平行发展状态,两者相互独立,没有进行深入交流与沟通,使得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发展情况不符,导致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产生脱节现象,不利于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就必须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深刻融合,形成一套全新一体化、标准化以及质量化发展模式,促进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1高校“学工与教学”融合育人机制实施必要性
1.1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方面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尽管取得一些教育成效,但是于学生而言效果并不明显。事实上,高校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过程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同步进行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根本途径,也是实现高效教学模式重要方式。从当前情形来看,许多高校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重要性和学生人格主义品质方面的培养,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化,影响教育改革进度。因此,在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理念指导下,推进学工与教工融合发展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全面发展人才。
1.2提高育人工作实施效力
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教育管理核心。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可知,许多高校教育体制仍不够完善,教学工作比较片面,缺乏系统、全面、科学教育管理模式,同时没有明确教育目标,教学工作不够规范、合理,导致高校育人机制实施效果不佳。而加强学工与教学融合育人机制实施力度,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将这种思想理论深入育人工作当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3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
在新教育改革政策推动下,高校不仅肩负着人才培养职责,还在社会主义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学生工作、教育管理以及教学服务等基本要素,实施育人工作需要这些要素共同参与,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育人机制构建方面力度不够,缺少有效沟通桥梁,学生、管理人员等要素参与几率不高,导致育人机制实施效果降低。而加强学工与教学融合发展,可以使学生工作和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参与进来,实现高效育人机制系统化实施,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人文素养。
2高校“学工与教学”融合育人机制实践路径
2.1统一发展目标
从客观角度来看,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相对来说较为独立,对于工作目标也各自有着不同见解,在开展工作方式和理念方面侧重点不同。在该种教育情况下,深入探索学工与教学融合育人机制实施,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合发展,创新高校教育改革路径,优化教育环境,变化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将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要素紧密结合,创新育人模式。同时学工与教学在构建育人机制层面上要达成统一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当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2.2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性
一方面,高校要着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加大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定期开展学工与教学融合育人模式专题教育活动,强化教师和学生对这种教育模式认知性,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其实施重要性,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到学生工作管理当中,根据每位学生个性化特征和教师教学特色,合理分配学生班级和教师资源。同时主动帮助学生难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3增进师生交流
要想深刻实施学工与教学融合育人模式,就必须重视学生和教师这两项核心要素工作建设,构建有效沟通桥梁,增进师生交流。一方面,辅导员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工作管理当中,结合学生课内外具体表现,采取有效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情况,还要着重关注学生个人生活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个体面临的困境,并与教师做好沟通,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有效沟通桥梁,通过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增进师生交流。此外,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通过辅导员了解学生上课情况,选择合适时机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进一步掌握学生心理活动和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开展育人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高,我国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即高校要逐步增强教学质量,创新教育模式,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合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当中,优化教育环境,增强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