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下凉山职业教育扶贫的问题及对策
凉山地区是教育扶贫模式的典范,随着后扶贫时代来临,职业教育扶贫理念更新,教育扶贫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注重长效追踪和脱贫质量。原有的扶贫机制现一些问题,成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精准帮扶不能满足差异化需求,扶贫对象对象不能实现长效的跟踪回访。为了积极应对扶贫理念调整更新,需要对职业教育扶贫机制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
随着2020年扶贫攻坚任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凉山民族地区在教育扶贫方面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后扶贫时代的来临,扶贫进入“以转型性次生贫困为特点”的时期,贫困情况发生转变,相对贫困人口将长期存在,脱贫人员也面临返贫的危险,所增强扶贫的可持续性,培育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培养贫困人口的脱贫思维,将成为后扶贫时代的主题。
一、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扶贫理念的转化
随着扶贫攻坚完成,扶贫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时期,扶贫目标和对象发生变化,职业教育扶贫将更加注重,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内生性力量,人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从保证就业转变为更加注重人的发展
在脱贫攻坚时期,职业教育扶贫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提高教育程度、知识技能和劳动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参与到竞争中换取报酬实现脱贫。但随着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的完成,绝对贫困消失,贫困群体此时的价值追求提高,保证温饱转向了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和精神追求。因此,职业教育扶贫的目标也随之发生转变,更加注重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持久发展能力”,职业教育扶贫也正在转向多样化,个性化,和‘按菜点单’的模式发展。把贫困群体的需求放在首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增强其劳动技能,更加需要注重实现个人价值。
(二)从实现短期效益到更加注重长效追踪
教育扶贫通过专业化教育培训,提高人的知识水平,个人素质,以及思想认知,从而实现自我提高。职业教育虽然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育,但是同样具有教育扶贫的特点,所以在职业教育扶贫规划上,既要有短期目标,也要进行长效规划。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扶贫任务重、时间紧,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重视短期的扶贫效益。贫困户有没有参加培训,能不能在短期内提高职业技能,能不能找到工作。这实际上是把教育扶贫作为促进就业率的一种附庸手段,而没有发挥到育扶贫的作用能力,即“扩充社会关系网络和认同城市文明,能缩小物质贫困、消解能力贫困和消弭精神贫困”。职业教育不仅有赋予贫困群体职业技能,还具有“扶智”和扶志的功能,所以在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其之前的短期效益行为,要建立长效追踪机制,更加注重贫困群体的长期能力素质培育,注重其在培训之后的个人发展情况,不仅是关注其就业情况,要更加关注其精神发展,提升其内在动能。
(三)从注重规模效益到更加重视脱贫质量
在扶贫攻坚时期,凉山民族地区通过多重措施,协同推进,总体布局,重点投放,稳步推进教育扶贫工程的展开。截至扶贫攻坚完成,凉山民族地区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扶贫体系,在职业教育方面,针对贫困学生,实施“职业教育9+3”计划,针对贫困农民,实施农民夜校。但是,随着后扶贫时代的到来,个人对高水平的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对参表达个人正当权利的渴望,使得职业教育也应该更加注重质量。职业教育扶贫培训,从课程设置到师资力量的配比,应该转变传统的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模式,更加注重培训学员的需求,提高课程质量,保证学员从中真正的学到知识技能。
二、后扶贫时代凉山教育扶贫所面临的问题
面对后扶贫时代,贫困情况转变,职业教育扶贫理念新的发展趋势,凉山地区教育扶贫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职业教育效果考核机制不合理,精准帮扶不足,不能满足差异化需求,扶贫对象对象单一化,不能实现长效的跟踪回访。
(一)效果考核机制不能有效反映扶贫效果
地方扶贫机构为了完成扶贫任务,教育扶贫只看短期效果,短期内的帮扶,而不能提供延续性的措施,导致返贫现象。扶贫考核不合理,仅仅从职业教育的人数和规模上去核算,无法反映真正的扶贫效果。学员在接受职业教育扶贫培训之后,不能够与社会劳动市场相对接,学生出现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情况,社会贫困人员在接受短期的培训之后,一无所获,并不能够有效提高职业技能。虽然从考核数据上看,他们都接受了职业教育培训,但是不能够增强贫困者自身内在造血能力,达到脱贫的目的。
(二)精准帮扶过程不能满足差异化需要
现阶段职业教育扶贫培训实施,具有笼统性,这是由于因人口基数大,民族聚居区,地情复杂,个体贫困程度不一样,所以需要帮扶的程度需要衡量,扶贫的资源分配也需要具体分析,这样给扶贫带来了巨大难度。具体从职业教育的培训课程设置和人员安排上来看,课程时间短,且较为分散,培训人员和贫困个体之间交流较少,采取大班教学,培训人员不能具体到个体。职业培训课程不能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的个体需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没有针对不同贫困家庭和贫困人群进行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职业培训,特别是针对社会贫困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这就使得上了几节课,花费了一定时间,结果贫困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三)扶贫主体的单一化不能进行长效跟踪
现阶段凉山地区进行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扶贫工作。但是这一过程中凸显出扶贫主体单一问题,职业教育扶贫过程中,政府这一主体并不能发挥全能作用,职业教育上,除了能够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引导外,对于专业性的扶贫培训技能课程,则需要职业学校、科研单位等主动参与给与支持,才能够推进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稳步前进。但是,由于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尚未形成扶贫主体的多元参与的格局,使得扶贫的效率低下,不仅会增加扶贫的的难度加重政府负担,而且也使得职业教育扶贫脱贫成效跟踪工作难以为继。政府不可能针对单个具体贫困户做到技术跟踪和支持,只有职业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还有社会企业协同共进,才会有能力为个体培训进行长久的技术支持追踪。
三、后扶贫时代完善凉山教育扶贫的建议措施
面对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变迁,扶贫机制上出现的不合理的问题,当前重要任务是解决在职业教育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继续完善发展教育扶贫模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与建议措施,促进本地区教育扶贫的效果。
(一)建构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扶贫主体系统
扶贫需要多方面参与,这就需要建构政府主导多方面参与,权责明确的教育扶贫主体。首先,要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制定有效的规划与措施,发挥协调各方面作用。其次,需要社会企业高度参与,教育机构和企业等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扶贫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作用,尤其是在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方面,企业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解决一些政府所解决不了的,或者说没有估计到的复杂问题,从而弥补短板。最后,需要高校也参与地区教育扶贫工作中,高校有着及其丰厚的人力资源,可以通过建立一校对一地、一人对一人的帮扶机制,为凉山职业教育扶贫提供帮助。
(二)建立职业教育扶贫规划,完善考核机制
扶贫主体部门需要针对本地区的教育扶贫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长期有效的扶贫规划和措施,保证扶贫效果最大限度的实现,“将考核机制与退出机制结合起来,通过退出机制衡量脱贫实施效果”。在后扶贫时代,由于绝对贫困人口消除,贫困人口基数相对减少,这就为建立以个体为单位,以个人能力,和脱贫内生动力为指标的,扶贫规划和考核机制,退出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资金倾斜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水平和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专业化,培训体系化,指导个体化,跟踪长效化,为扶贫对象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除了考核机制完善,扩大职业教育扶贫主体参与,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强职业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聘请高素质高能力的职业技术指导教师,才能够使得扶贫质量稳步提高,而不是像,走马观看式的、职业培训过程。
四、结语
“当前,贫困人口短期脱贫容易、长期稳定致富难度大,如何“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才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扶贫攻坚即将完成,但是随着后扶贫时代来临,扶贫理念发生调整,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又将会出现新问题,提出新的考验。这需要扶贫工作因时而进,不断创新,推进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