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游戏在中国幼儿园中的角色变迁及趋势探析

作者:滕春燕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0-12-05人气:1441

游戏是儿童基本的生存样态与生活方式,是儿童的标志与象征。在幼儿园作为正式学前教育机构出现以前,学龄前儿童在家庭、邻里、村落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成长,浸润在自然游戏之中。游戏在给予儿童无比的愉悦与满足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自然的教化与成长。随着幼儿园的出现,游戏也步入与教育相结合的路程,游戏在不同时期的幼儿园中经历着角色的变迁。文章主要从中国历史上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中有关游戏的表述与规定中探寻游戏在我国幼儿园中的角色变迁与发展趋势。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对游戏理念和实践起着普遍的规范和指引作用,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中的“游戏”是特定历史时期中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角色与地位的突出写照。

一、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角色变迁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是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创立的湖北武昌蒙养院。百余年来,幼儿园的名称大致经历了“蒙养院——幼稚园——幼儿园”的演变,文章对游戏在中国幼儿园中角色变迁的考察即从蒙养院入手。游戏在幼儿园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角色变迁——清末:游戏是一种体育运动;民国时期:游戏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种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游戏成为幼儿园的主导教育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游戏成为幼儿或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一)清末:游戏是一种体育运动

19世纪后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紧张时局,被迫于1901年实施“新政”,教育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有关学前教育的国家法规,游戏作为蒙养院保育教导条目(游戏、歌谣、谈话、手技)之首在《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二章中出现:“游戏分为随意游戏及同人游戏两种:随意游戏者使儿童各自运动,同人游戏者合众幼儿为诸种之运动,且使合唱歌谣,以节气进退;要在使其心情愉快活泼,身体健适安全,且养成儿童爱众乐群之习气。”

将一直受到封建制度教育排斥的游戏突然列于启蒙教育机构保教条目之首,无疑是历史性的突破。但是,《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规定,蒙养院是辅助家庭教育的,而家庭教育是“有子者母自教其子,以为如初等小学之基,有女者母自教其女,以知将来为人妇为人母之道”。可见,在新式教育形式的包装下,内里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封建传统教育理念。

(二)民国:游戏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种活动

1922年11月,国民政府通过《学校系统改革案》,确立新学制“六三三制”,蒙养院改为幼稚园。1932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将幼稚园儿童的活动分为音乐、社会和常识、游戏、故事和儿童、工作、餐点以及静息七项,游戏是幼稚园课程中的一种活动。《幼稚园课程标准》编订的主要负责人陈鹤琴说:“总体来说,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他把幼儿的游戏分为发展身体的游戏(觉官游戏、动作游戏)、发展社交的游戏(团体游戏)、发展言语的游戏(言语游戏、歌唱游戏)、发展手的游戏(手工游戏、球戏)、发展人生观的游戏(化妆游戏、手指游戏)等。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免费下载超级文献?

免费指导甄选期刊?

免费预审文章?

扫码联系客服

专业指导无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作核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