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思考
一、从教学入手,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种不同的需求,一种是低级需求,即随着生物成长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包括物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其中,物理需求又分为食物、水、性欲、空气等,安全需求分为自身的安全感、生活的稳定、疾病痛苦等。而另一种需求是高级需求,即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其中,社会需求又分为友谊、爱情、所属关系等,尊重需求分为个人的名誉、成就、归属、地位等,自我实现需求分为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潜能的发挥等。
每个个体都会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上述所讲的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但程度不一,通常一个30岁的人会面临婚姻问题,但在部分国家,没有房子很难实现婚姻需求,因此这个时候的他们对物质需求的迫切程度会变得很高。也正是因为迫切的需求,才会激励人的行为。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可行地融入管理工作中,就要从学生内在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入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设计管理模式、构建管理体系。
二、通过行为表现,制定管理方案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组合,包括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下面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为背景进行阐述。
操作性条件反射包括强化、惩罚、消退和强化程序。
(一) 强化
强化分为正负两个方向。正强化是当一个有机体做出一个具体行为后,给予一个积极强化物(如夸奖),这会增加有机体做出该行为(或者类似性质的行为)的频率。例如,在学习中,学生A主动帮助学生B答疑解惑,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肯定,这会激励A进一步做出相同的行为给其他学生。负强化是当一个有机体做出一个具体行为后,消除消极强化物,这也会增加该有机体行为的出现频率。例如,学生C上课溜号,同桌D就会经常唠叨(消极强化物),当C认真听讲时,D就停止唠叨。以后再遇到类似情景时,学生C就会集中注意力听讲。
(二) 惩罚
惩罚的概念和强化恰好相反,其是行为的消除机制。和强化一样,惩罚也分正负两个方向。正惩罚是当一个有机体做出一个具体行为后出现一个惩罚物,受到惩罚后,该有机体会减少做出之前行为的频率。例如,学生A殴打学生B,学校对学生A记过处分,这样学生A打人的行为就会减少。负惩罚是当一个有机体做出一个特定行为后外界阻止该有机体所希望的东西出现,这也会让这个有机体减少做出类似行为的频率。例如,学校规定,旷课三次的学生将被取消考试资格,即利用了负惩罚原理;同样的原理也可应用到企业中,如单月迟到五次以上的工人,将扣除当月基本薪水的20%。
(三) 消退
消退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如果有机体做出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而现在这个反应没有得到通常的强化,则该有机体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就不可能再做同样的事。换言之,如果通过积极强化使一种反应的出现率增加,则完全停止强化将导致这种反应的频率下降。
(四)强化程序
由于消退现象的存在,要使一个有机体行为保持下去,就必须不断进行强化。但如果每次反应后均须予以强化,不仅实际上难以做到,而且也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强化办法。强化程序揭示了不同的强化安排的后效,其为强化方式提供了依据。下面将结合不同的示例对强化程序进行分析:
1.例如,以班级为单位,哪个班级能够全额准时参加课间操并连续一个月,学校将奖励一枚奖牌,累计奖牌最多的班级将被评为年终优秀班集体。此强化程序叫固定比率程序,即预先确定目标行为的出现次数,当足额次数的行为出现后给予一次强化。
2.例如,学校定期举行考试测验,无论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学习内容,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如一个月)进行测验。此强化程序叫固定时距程序,这种强化的特点是个体在以此强化后反应频率急剧下降,直到下一次强化快出现时反应又迅速上升,即学生每次都会在临近考试时才努力学习,但当考试结束后马上又松懈下来。这样的学生在现今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学校可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经常举行不同形式的测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
三、通过具体行为,推理结果成因,发现内在需求
考试作弊是在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考试过程中都会发生的现象,甚至在高校考试、高考、中考及公务员考试中也经常发生。面对这种现象,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家长,几乎都束手无策,有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取得好成绩,甚至还鼓励这种做法,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社会问题。
学生考试作弊,虽然最终目的都一样,即取得好成绩,但作弊的原因和考生在作弊时的心理活动却大不一样。学校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并消除这种现象,关键还是要从学生本身入手,从一次次考试作弊事件中总结、分析原因,并做出理性判断,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行为包括潜意识活动、意识活动和表象层行为。潜意识活动(即欲望)决定意识活动,但受意识活动的规范;在意识活动的指导下,个体发生表象层行为,即意识行为。人的欲望产生冲动,冲动受意识或表象层的制约,而制约潜意识的是潜意识与意识或表象层之间的防护墙。防护墙对欲望冲动进行选择,允许通过的欲望冲动则进入意识产生意识活动,并进一步产生意识行为,或直接导致表象层的下意识行为;表象层行为满足欲望后,机体解除紧张状态,转为轻松愉悦的状态。防护墙不允许通过的欲望冲动将被压制,机体处于紧张状态。
在心理分析中,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欲望是人类行为的主人,其总是要自行寻求最大满足,不断产生寻求满足的冲动,导致意识活动或表象层行为。而压抑欲望的主要是道德法律构成的社会规则体系,因此,前面所说的防护墙包括人自身面临的资源约束、社会规则体系的约束及经验教训,而人自身面临的资源约束又包括时间、技能、信息、关系、物质资源。
以考试作弊来说,学生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了作弊的欲望,但在考场上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便利的作弊条件,因为有监考教师(资源约束),可是当监考教师松懈时,学生就有机会做出作弊行为,但由于考试规则的存在(道德约束),作弊欲望又再一次受到抑制而没有发泄出来,这时,考生往往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欲望没有被满足而非常沮丧)。但当欲望太过强烈且足以冲破由规则道德约束建立的防护墙时,就会发生违规行为,即作弊行为。作弊成功,学生就会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欲望被满足);作弊失败,违规行为就会成为经验教训(或许会被应用于下一次考试中)。当下一次考试出现类似的情况时,学生就会总结上一次作弊失败的教训,而使用其他方式作弊。
因此,校方、教师应通过了解、揣摩学生作弊的心理状态,找到具体原因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校方及教师应对作弊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思想上彻底放弃作弊这种想法。如果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无法端正态度,没有正确认识作弊的危害性,将来在社会上做出违规行为会受到十分严厉的惩罚,进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得到了诸多领域的肯定与支持,高职院校教师除了要对学生做专业的心理辅导外,自身也要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并提高认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