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的途径
所谓“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指的是在班级分别设立团支部和班委会。团支部作为班级的政治核心,通过对班级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负责班级的政治引领工作;班委会为班级日常管理事务的主要执行机构,接受团支部和班级成员的监督。团支书与班委会相互协作,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完善班级内各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其凝聚学生、引领学生、服务学生的功能。班级团支部由团支部书记、副书记(一般由班长兼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和文艺委员组成,而班委会通常情况下由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心理委员、体育委员、女生委员等构成。
一、“班团一体化”建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认识模糊造成思想不统一,不能很好地协调推进
“班团一体化”模式的推行主要依赖于辅导员、学生骨干、任课老师三方的通力合作,他们任何一方对模式内涵的认识、对模式意义的把握,以及任务的分解执行做得不到位都会影响到“班团一体化”推行的成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他们在观念上不认同,在认识上不清楚、不透彻,就会造成“班团一体化”的推行过程中思想不统一,具体操作中走样、打折扣,无法形成一种合力,更无法推动工作向预期的目标发展。
(二)基层团支部建设的薄弱,造成团支部在班级管理中认可度不高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现在高校的基层团支部工作却未能紧跟时代步伐。团支部人员在日常的团日活动、团课中也主要是念念文件,传达一下最新的会议精神,其工作形式单一、枯燥、没有创新性,造成广大青年对团支部的工作停留在读读文件、写写心得的认识层面,因而,团员也普遍存在对团支部工作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的问题。同时,高校对基层团支部工作的关注度低,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团支部活动经费和人员不足,团支部引领、凝聚、服务青年的职能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三)团支部骨干素质不高,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推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团支部骨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这样说,模式推行的成功与否,基层团支部骨干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基层团支部骨干存在素质普遍偏低,不清楚自己的职责,对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不了解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团支部骨干选拔机制不完善,团支部成员的产生主要以团支部内的选拔为主,校团委并未制定严格的团干部监督考评制度;二是团支部培训制度不健全,高校的团干培训工作一般是针对全校的团干代表的,并不能涵盖所有成员,大部分的团干部要通过视频学习或自主学习来提高业务能力,未能形成系统完整的学习体系,导致高校基层团干部在实际的团支部管理中号召力不够、凝聚力不强。
(四)班团工作界限不清晰,分工不明确
按照班委会和团支部的职权划分,可以看出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团支部负责按照上级团委和党组织的要求开展和指导班委会工作,主要起到思想引领和政治核心的作用;班委会作为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机构,要以团支部为核心。然而,现在的高校普遍存在两者功能重叠、责权不明的问题。甚至受传统影响,有些班级的班委会职能过大,班长职权大于团支书,导致班里的学生对团支部工作不在意、不配合。同时,部分班委会成员尤其是班长对团支部的工作存在误解,认为团支部的工作是对班委会工作的越权,不仅不组织班级成员配合团支部工作,反而利用班委会的影响力阻碍团支部工作的开展。
二、新形势下“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机制的途径
(一)加强党建带团建的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团支部建设的地位
在基层团支部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基层团支部的建设与基层党支部的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基层团支部的建设纳入党支部建设的日程,使基层团支部紧紧围绕党支部的工作部署开展活动,做到党支部有号召、团支部有行动,党支部有计划、团支部有安排,党支部有要求、团支部有措施,增强团支部参政议事的能力,逐步增强基层团支部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在施行党建带团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在基层团建中的作用,采取“一带一”“多带一”的团支部建设模式,即一个优秀党员带一个团支部、多个优秀党员带一个落后团支部的建设引导模式,做到每班有优秀学生党员进行团支部建设引导,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党建促团建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其中,推动“班团一体化”建设。
(二)明确工作职责,正确处理团学关系
团支部和班委会是班级管理的两驾马车,分管“团”“学”两块工作。要使“班团一体化”建设真正发挥效应,就得处理好团支部和班委会这两驾马车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既能各司其职又能协同合作。一方面,确立团支部在班级管理中的思想核心和政治核心地位。团支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其主要职责是开展思想教育、主持政治学习、搞好组织生活,对推优入党、重大奖项评选等班级重大事件享有决策权,真正做到“团要管团”。另一方面,班委会作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机构,要认清自身定位,自觉接受团支部和班级成员的监督,在班级面临重大问题时,要主动向团支部汇报,听取团支部意见。
(三)建设工作队伍,努力提升工作能力
高校要不断加强团支部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团支部的工作能力。第一,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快捷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校团委书记与班级团支书面对面工作制度,让校团委直接听取团支部工作汇报;明确分团委书记工作职责,鼓励分团委书记多深入基层,定期组织团支部书记座谈会,掌握班级团支部的基本情况,认真听取团支部书记在团支部工作中的意见和困难,帮助班级团支部解决实际问题;密切辅导员与团支书的工作联系,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排头兵作用,实时了解团支部工作情况。第二,加强团干培训,提升工作能力。高校定期举办团干部培训活动,不断加深团干部对共青团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夯实工作基础,切实增强团员意识
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军,为夯实共青团工作基础,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团员意识,为党组织培养优秀接班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抓住新生入学的时机,选派优秀团员参加迎新工作,展现共青团员阳光、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设立团组织专栏,开展面向新生的咨询活动,介绍团支部及团组织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共青团的知名度和团员的自信心及自豪感;二是利用“三会一课”及第二课堂活动,吸引青年学生参加,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在入学教育期间,辅导员指导团支书的选拔工作,一开始就把有发展潜力、表现突出的学生配备到团支书的岗位上,增强团务工作开展能力。
三、结语
“班团一体化”管理模式是高校共青团对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在该模式下,创新是前提、协同是根本、机制是保障,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和效应,从而实现校园文化活力提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