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北部湾临港高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路径研究 ——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作者:黄业凤,马梦远来源:《物流科技》日期:2024-01-29人气:335

产教融合可以实现产业与教育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全方位实质性互溶,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1]。产教融合使产业技术与技能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闭环,即从企业来,再通过教育转化,由人才带回企业,从而实现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就是产教融合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课程改革、技术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活动都可以依托实训基地展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北部湾临港城市在辐射东盟的国家经济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产业发展更具独特性。因此,临港高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需从产业视角出发,充分考虑临港产业的人才需求,选择恰当的建设路径。本文以临港高校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阐述北部湾临港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

1  北部湾临港城市产业结构特征

北部湾临港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均以港立市,依靠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产业。三港在发展方向上一至,趋向于一体化发展,立足于天然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三市一体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实现北部湾三港良性互动,形成功能完善的组合港,全面提升北部湾港整体竞争力[2]。

港口物流企业主要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随着港产城的逐步融合,三市也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北海的新材料制造、钦州的石化、防城港的冶金等。港口物流的上下游产业链也逐渐完善,物流人才需求趋于稳定,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2  北部湾临港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北部湾临港高校根据建校时间长短,实训基地建设的状况略有不同。如北海职业学院2004年建校,目前有自治区级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5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255间、签约校外实训基地290个。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年建校,目前有校内实训基地8个、校内专业实训场馆12个、校外教学实践单位37个。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建校,目前有自治区级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53间、校外教学实践单位12个。北部湾临港三市中共有8所高校,大部分建校时间不足15年,有3所建校时间不足5年。由此可见,建校时间短,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沉淀与积累不足,是北部湾临港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特征。

北部湾临港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在校生的教学活动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而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多数停留在参访学习层面,只有在毕业实习时,有较多学生能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体验实习。而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由于资金灵活、产业联系紧密,无论在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都领先于其他实训基地的建设。

现代物流管理在北部湾港口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其聚焦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北钦防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在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重重困难,在建设时应因地制宜,选择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建设路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物流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可以成为校企合作的单位,但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处于供应链末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参与学校的深度产教融合。上游企业更倾向于与有一定实力基础的高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比如2023年4月,由自治区北部湾办组织的港航物流校企合作人才基地认定中,北海职业学院就位列其中。

3  北部湾临港高校实训基地建设困境

北部湾临港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功能远远未达到广西教育厅提出的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课程改革与条件建设相匹配等要求。为将产教融合引向纵深,有必要对北部湾临港高校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对应的解决路径。

3.1  实训基地建设基础性资源投入不足。

基础性资源投入要素包括场地、资金、人才、政策和技术等,其中比较敏感的要素是场地空间和资金两大块。

北部湾临港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场地受限。场地的局限性是实训基地建设的瓶颈,无论建设资源多么丰富,没有场地也是惘然。临港高校的建设大部分在原生校址上进行,有着先天的局限性。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以及如何进行场地扩建是未来几年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克服的难题。

同样,在资金投入上,北部湾临港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也存在困难。资金来源决定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与范围。临港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大致有上级部门拨款、自主投资、校企共建三种方式。来自上级部门的拨款无疑是最好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有专项资金支持并可获得建设指导,另一方面专项资金量相对较充裕,可以完全覆盖实训基地建设支出。比如“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通常都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向下划拨。但对北部湾临港高校来说,上级部门拨款并不是每年都有,也不是每个专业都会有机会获取;自主投资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量身打造实训基地,缺点是资金申请流程复杂、获批额度有限;校企共建是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实训基地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是校企联合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也可以成立产业学院共同打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前提是要实现双赢,如果出现其中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必将会终结合作关系。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场地和资金的需求都是比较严苛的。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作业实训课程都需要较大的场地空间,同样,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自外部资金的投入更倾向于有一定基础的高等院校,比如北海职业学院有较成熟的港口物流实训体系,2023年获批了“港航物流校企合作人才基地”,并取得相应的资金支持。而其他临港高校只能在自主投资和校企共建上寻找出路,想在短期内实现完备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重重困难。

3.2  合作企业结构稳定性差

港口属于国家经济命脉,港口企业大多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稳定性毋庸置疑。但经调查发现,正是港口企业的稳定性造成了企业人才流动不活跃,有部分企业明确表示在近几年内不会面向高校招聘人才。此现象阻断了这类企业与高校交流的通道,形成了目前校企合作中高校一头热的局面。

在临港产业中,与高校合作往往是民营企业和第三方企业居多。此类企业的特点是人才流动活跃,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有较高的主动性,但其经营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对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难于做到持续性投入,成为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

北部湾临港某高校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签约了2家大型货运代理公司和6家快运公司,其中有3家公司在短短两年内2次易主,导致校企合作项目搁浅。

3.3  双师型队伍缺乏

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设备、设施、场地属于基础建设,能为实训基地注入灵魂的是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教师团队里的“双师型”教师是实训基地内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性人物。“双师型”教师包含两类人员,一类是学校里能熟悉岗位技能的专任教师,另一类是企业里能承担教学任务的技术能手。在北部湾临港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双师型”教师是非常紧缺的。从学校角度出发,仅是专任教师的招聘达标率就不到60%,而新入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超过10%。从企业角度出发,将企业中的技术能手培养成教学能手无论从时间成本还是成效收益上都不划算,企业很难主动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建设中,历来注重教师的企业实践环节,但由于教学期间课程任务繁重,企业实践多数安排在假期完成,并且由于缺乏监管,往往会流于形式,真正能到企业潜心锻炼的教师并不多。

3.4  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北部湾临港高校重视产教融合,积极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和项目较多,但真正能落到实处的集中体现在毕业实习环节和订单班的培养上。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固然是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让企业真正参与进来,是产教融合向纵深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训基地的建设亦是如此,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与规划仅仅是校企共建的开始。企业的参与应贯穿于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包括基于实训基地开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

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中,学生参与物流企业实训和实习的机会是很多的,但物流企业能参与教学活动的不多,主要是因为从事物流服务业的技术人才普遍学历不高,无法系统的整理教学材料,缺乏教学能力支撑。

3.5  技术成果转化少

北部湾临港高校普遍建校时间短,一方面科研经费投入较少,另一方面教师课程任务重,科研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因此科研成果产量较少。对于企业而言,技术人员通常大部分时间在为提高企业效益努力工作,无暇顾及校企合作的技术研究。因此,实训基地的产学研活动很难顺利开展,技术成果转化更是凤毛麟角。

物流领域的技术创新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物流企业从事服务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学校的专任物流教师由于各种资源限制,也很难研究出技术成果。

4  解决路径研究

4.1  合理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作为统筹全局的规划者,应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源分配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遵循帕累托定律,资金往往青睐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高校实训基地,在做强优势院校的同时,应扶持新建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给予新建院校足够的建设空间及适当的资金投入。同时在政策上引导本土企业积极与当地高校进行合作,通过企业捐赠、自主投资和共同出资等方式完成共建实训基地。

北部湾临港城市建立或引入高校的初衷是为当地产业提供高素质人才,在实训基地的指导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契合度。这样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率地开展产教融合,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应具有前瞻性和辐射性,即能适应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又能覆盖产业链对应的专业群。同一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应遵循适用、共享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如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和电子商务共建实训基地,在直播带货实训的同时就可以完成打包发货。

4.2  联系行业,将1+X证书和项目化教学融入建设。

将1+X证书制度融入实训基地建设中,可有效增强基地的人才培训效率。2019年教育部推行1 +X证书制度以来,各专业课程对应的1 +X证书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完善。其中“X”证书贴近岗位实际,由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主办认证,是学生有能力过渡到社会岗位的有力证明。[3]将1 +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样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X”证书实训课程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学历证书的课程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X”证书的课程任务。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术的同时拿到了相关证书。

以真实的工作场景来建设实训基地,有利于实施项目化教学。项目化的实训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接触企业项目,边学边做。项目完成后,优秀的作品可以作为标的进行交付。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完成了社会任务,自信心也得到了提振。

4.3  紧跟前沿,迭代更新设备和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的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如果实训基地的发展跟不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教学内容必然会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培养出的人才也就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实训基地应伴随行业的发展进行更新迭代。

实训教师的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要充分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紧跟时代前沿,将行业最新的技术引入实训基地,更新课堂教学内容。[4]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通力合作,承接应用课题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及时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

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的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各项资源,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借助“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培养岗位技术能手,使其能在比赛中出成绩,在工作中出业绩。

4.4  提升内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基地需配套适应模块化教学的创新型团队,团队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力,包括一定比例的企业专家[5]。团队的创建要领先于基地的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选定与编写中,团队应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并可以根据基地特点,结合课程内容,协作实施实训课程。

   实训基地的教师团队建设应具有前瞻性,从人员结构、知识类型、教学特点和研究方向上做整体布局,统筹规划,从最大程度上发挥团队成员优势,在教学上出成果,在评选上争先进。

4.5  拓宽途径,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北部湾临港高校可借助港口优势,选择当地有一定实力的规模以上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效率最高的实施模式。产教融合也是人才培训的发动机。人才培训方案修订、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都源自于产教融合。由熟悉行业的企业来与学校共同投资建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的合作模式可以是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学校提供场地。这种合作模块即解决了实训基地的建设资金问题,又解决了企业用人难题。产业学院可精准定位岗位需求,依据岗位特点,从学生入学到实习就业全程规划设计,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6]。

总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北部湾临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基地的建设应正视现实问题,克服困难,合理规划,联系行业,紧跟前沿,提升内涵,拓宽途径,建设出符合北部湾临港产业特性的实训基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