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媒体时代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作者:雷走宏来源:《记者摇篮》日期:2019-05-25人气:1670

俗话说:你改变不了社会,那就只能适应社会。与传统媒体时代所不同的是,新媒体时代因平台的转移和技术的精便,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介市场不再满足于只会采写编评的新闻传播人才,在“快时代”的又一作用下,新闻传播人才还需掌握相应的数字技术,努力从传统专业人才向全能型人才过渡。

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今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客观指出其存在的优劣之处,从而督促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类型

(一)传统专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新闻传播学源自西方,早期的新闻传播学算不上一门学科,只是一种行业或职业领域的统称。大到广播电视的声画,小到报刊杂志的文笔,传统媒体是专业的媒介平台,注重培养的是诸如记者、编辑或报纸排版等新闻传播领域的单方面、贴合具体职位的人才。

尽管目前的新闻传播领域呈现出弱化专业型人才的趋势,但这都是假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专业学术理论依赖专业技能的检验,传统的专业型人才是新媒体时代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石。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复合型人才,即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人才[1],换而言之,就是一个人涉足多个领域,既能搞体育新闻,也能做时政报道。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中最为明显,有三种表现:1.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大多置于人文学院,新闻传播人才也要学习文学,这样的安排就已经表明了一点:媒介技能需要人文功底的搭配;2.各高校在本科阶段设立了第二学位,允许跨专业考研考博,为人才提供了多学多识的培养机会,但不仅限于新闻传播学科。由此可见,培养复合型人才早已成为各领域、各学科的发展趋势;3.美国维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在2003年便提出了“大学科”的教学理念,融传统的广告、公关、媒介管理等教育资源于一体,重置专业课程,深受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推崇和借鉴。[2]

(三)专业型+复合型+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

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以传统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前提,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说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只注重新闻传播人才的学科教育的话,那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便具体到行业内部,还注重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技能。

新媒体时代,所谓“新”新在数字化技术为主导,新在媒介内容的载体转移。这一时代下,由于自媒体的创建门槛低,各式媒介APP和微信公众号层出不穷,媒介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这就要求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熟知多学科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和新媒体运营理念,能够亲自上阵操作,独自完成一篇新闻报道的线上线下工作。在此基础上,学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全媒体、全方面、多元化人才。

二、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

(一)纸上谈兵,忽视实践

以新闻学学科为例,此类现象有二:1.当今国内众多高校认为在中外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教程和新闻学概论等专业必修理论课程授课完毕后,实践部分是学生自行补修的内容,这种“刻板印象”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出现忽视实践操作这部分的教学;2.进入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时期,专业必修课程中添加了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内容,意在培养掌握多学科、多学识的复合型人才,但仍旧是仅限于理论和课堂上的教学。

(二)专业课程和教师资源稀缺

就目前来看,国内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和教师资源分布不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学历、有真才实干的教师大都难逃现实,毕业后选择就职于985或211高校,优校配优师而教优,也就容易造成部分高校争取不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开设资格,从而形成该专业个校独大或个校并王的局面。

其次,是专业教师的学术能力过于平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背景下,为授教匹配,要求教师自身也需具备多学科知识。这就容易出现“一师多教”的任职乱象,造成学生对课程“无重点”的教学评价。

(三)缺少已成人才的巩固措施

据侯迎忠和郭光华两位学者在20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虽然还是新闻媒体(五届毕业生中有47%从事新闻传播业),但这一比例明显在逐渐降低。[3]归其原因,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所致。

新媒体时代,各行各业都借用自媒体平台宣传造势,短时间来看是增加了岗位,缓解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就业压力。但从长远考虑,新媒体能走多远还是未知数,没有相应的人才巩固措施,只会导致未来从事新闻传播业的比重有增无减。

(四)新媒体还未纳入教学内容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有实施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的计划但迟迟还未落实,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还得仰仗自媒体发展趋势被迫掌握新媒体技术。这说明当今高校教学体制还未跟上新媒体步伐,新媒体技能培训不在日常课程表中,未成为一项专业必修内容。其中,微信公众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没有教授微信公众号如何运营和使用,依旧是教授广播、电视和报纸的内容。

三、对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

(一)统一高校任用标准,保证专业师生队伍强大

对于各院校、地区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匀现象,建议除了民族性质的院校之外,全国统一高校教师任用标准(包括工资、福利待遇和配套设施等),从根源上避免“无教师”、“无有才干教师”的情况。

同时,建议各院校积极展开校内+校外的合作,形成定期派遣师生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国家的“四跨”访学模式,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以补齐自身短板,增长自身专业与非专业见识,壮大新闻传播专业师生队伍。

(二)完善专业教学体制,拓宽专业人才培养渠道

各高校应紧抓新媒体时代这一机遇,优化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模式,积极推动全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目前来看,全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均采用了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在校内积累理论知识,到校外积累实践经验,由校方与事业单位合作,既保障了安全也提供了对口的实习机会,让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得以双面互动和发挥。对于本科阶段的专业人才而言,建议也借鉴该模式,从而降低就业不对口的比重和“只学不做”的概率。

(三)多参加实地考察活动,及时巩固或转变兴趣

新闻传播专业最基本的要求是讲究真实性,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是经过其他学者或老师点缀和修饰过的,难免“华丽”了些,一旦掌握了专业基本技能便容易产生“简单、轻松”的自信心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为减少这种心理落差,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建议个人多自行前往或参加校方组织的实地考察活动,参观各种媒体机构,了解不同媒体的工作环境和流程,近距离感受新闻传播专业,从而及早地对未来的就业或升学做出理智的判断。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