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轻松愉快氛围,激发幼儿美术活动创作热情
一、 让幼儿想画、敢画,支持幼儿的创作行为
我们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总是觉得孩子画的不好,让孩子重画。因此幼儿每画一笔就会担心“我这样画行吗?老师会不会说我?”顾虑重重,无法将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创作中。因此,幼儿在创作时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幼儿充满激情地去创作,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教师应克服以成人标准评价幼儿艺术活动的倾向,欣赏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和水平进行的表现与创造。
二、 观察孩子兴趣点,因势利导,激发创作热情
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能够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地探索学习。例如: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讨论一本汽车模型书,于是教师和幼儿一同在班中举办了汽车展,和幼儿一同搜集汽车模型及相关的资料。孩子们对此活动兴趣浓厚,了解了许多汽车的知识,并且想设计一架属于自己的汽车。于是他们找来许多废旧材料,利用玩具、橡皮泥,开始动手制作和拼插汽车,积极地运用美术形式表现着自己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幼儿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创作,他们学会利用多种途径学习的方法,享受到了自我创造的快乐,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师生平等交流,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保持创作热情
教师和幼儿一同进行美术创作,使幼儿感到教师的可亲、可近,消除对教师的恐惧感及戒备心理,能放松心情,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如:小班教师和幼儿一同为娃娃家的娃娃制作生日蛋糕,边做边说“娃娃几岁啦?咱们做几支蜡烛插上吧!”在轻松的谈话间,教师将美工技能传授给了孩子们。又如:中班教师和孩子们一同制作礼品盒,教师故意问孩子“我想在上面做一朵花,怎么做呀?”孩子们马上七嘴八舌地为老师出主意,手快的孩子干脆帮老师做了起来。因此教师与孩子之间要建立起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四、积极有效的语言指导,保护和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教师的鼓舞性、激励性和引导性启发是培养幼儿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激励性的语言感召幼儿。
(一)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幼儿思维,使幼儿在探索中创作
了解学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教师要做一名观察者,去观察每一位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幼儿探索回答。有的幼儿将蘸满水的毛笔直接点在纸上,试了几次都是大滴的水点,我问:“你看,笔爸爸喝了这么多的水,肚子涨鼓鼓的,很难受,怎么能让笔爸爸肚子里的水少一点呢?”所以,创设问题情境要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这样通过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幼儿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尝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将枯燥的技能学习变为幼儿主动探索学习。
(二)运用幽默、诙谐、激励性语言,寓教于乐,使幼儿的创作热情不断高涨
幼儿的注意力较短,教师要多用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语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尝试毛笔的使用时,有的幼儿用毛笔在纸上刷来刷去,如果此时去指责他,会打击幼儿探究的积极性,而且也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啊呀,你给小鸡烙了一个大饼,小鸡的嘴太小了,还是喂它些小米吧!”等等。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关注,理解、宽容了幼儿,并为幼儿提出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使幼儿在教师幽默语言的指导下,继续进行探索、尝试。
另外,教师要经常运用肯定性的语言,表扬、激励、引导,使幼儿在积极情绪的引导下,更愉快地投入活动中。
第三,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的同时,为幼儿提出明确的目标,使幼儿积极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如:在欣赏《瓶花》时,为让幼儿理解画面构图松散与紧簇的对比关系,我选用实物,将插花完全抖散开,幼儿连呼“不好看,太乱了!”我说:“这有点像一个乞丐,蓬头垢面”。随后我又将花捏紧,幼儿又喊:“不行,捏得太紧了!”“这像不像老师扫房子用的鸡毛掸子,细脖大脑壳!”孩子们哈哈大笑。我将花形修正,微微散开,“这回如何?”“这还差不多!”孩子们在我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导下,理解了画面该如何构图,才是真正的美。
由此可见,将美术活动中的基本技法,用幼儿易于理解的、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给孩子们,使孩子们在妙趣横生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利用丰富的情感信息,诙谐滑稽的言语进行形象地刻画和描述,适应了幼儿个性特征及年龄特点。
通过上述研究不难看出,要想激发幼儿艺术活动的创作激情,就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尊重、理解的精神氛围,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