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一、家庭作业的定义
《教育大辞典》对“家庭作业”的解释是:“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教育词典》中也把它叫做“课后作业”,是一种课堂的延续,旨在通过作业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消化本课的知识,并把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生活实际。
二、家庭作业中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低段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是儿童的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阶段,对儿童思维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育中要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儿童思维活动的质。而现实教学中尤其是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中,却一味的追求知识的量,以不变的形式反复抄写,让学生被动,不加思考的作业,让作业变得无趣且低效。
(二)内容脱离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课堂上的知识也应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可是,就家庭作业的设计范畴而言,很多教师还是离不开教材,这样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家庭作业“把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生活实际”的意义。
(三)家长角色
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家校结合,抓孩子全面发展,家长对学习的督促是有必要的,在某些方面让家长参与其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在小学低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要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可是在日常的家庭作业中,由于每个家庭的条件不同,有的家长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以致大多数知识文化水平低,留守儿童家庭,家长只参与了孩子作业后的签字,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其中,使家长的参与流于形式化了。
三、新课改下设计家庭作业的策略
根据以上家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作业的生活化和重视家长参与这三个方面来解决。
(一)多形式,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低段尤为重要。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段教学有明确的要求:“结合生活培养识字写字的兴趣。”“激发阅读兴趣。”“对写话有兴趣。”要求不仅课堂教学要激趣,家庭作业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结合小学低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家庭作业的设置可在形式上做如下创新。
第一,画一画。小学低段的课文大多伴随插图,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结合插图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那么,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风是一位画家》为例,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家庭作业可设计为:再读读课文,画一画风儿画出的美丽景象。这样的画一画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想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开发想象力,老师也能从中得到相应的学习反馈。
第二,演一演。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他们对动手操作类活动比较感兴趣,大多数孩子都想要积极表现自己。那么,关于故事性强,对话类的课文,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和家人或小伙伴一起演一演,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度,并且也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表达能力。
第三,做一做。这类作业形式通常是针对低段的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有句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的道理,与其老师多次的引导讲解,不如教给方法或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做,亲身体验一下,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乐趣,也为交流与写作积累了素材。
(二)生活化,可接受
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的认知最主要的是来源于日常的生活,所以陶行知先生根据这一认知特点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要把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李政涛对生活与教育更有如下之说:“如果书本只是有字之书,生活世界则是一本无字之书,而且是一本宽阔无边的大书。”这一些列著名言论均体现了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关系。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出现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也不例外。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联系生活,不能脱离生活。语文家庭作业也更要体现生活性,加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完成作业,巩固旧知,学习新知。比如,在教学书信写作之后,可以一个节日为例,让学生回家为家人亲手制作一张贺卡,并以书信格式写上祝福的话。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不再单一形式的记忆,背诵新知了,而取一代之的则是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这样的形式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
(三)重参与,促学习
这里的“重参与”强调的是家长的参与。发展心理学上把“家长参与”定义为“在特定领域(教育领域)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努力投入,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划分,即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智力参与。这即启示家长要在行为、情感和智力方面参与到学生的家庭作业中去,而非仅仅参与学生作业后的签字。因此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上,教师要考虑到家长能否参与其中,有没有做到可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