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研究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文化传承
民族民间舞蹈课作为一种技艺性与人文性共存的课程,不仅是单纯的艺技传授,更承担着传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民族传统精神的责任。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师,通过将各个地区不同民族的具有典型地域特点、风格特征的舞蹈编写成规范系统的课本,在专业学生多年的舞蹈教育教学中有计划地贯穿其中,用循序渐进、由浅至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舞蹈技术,再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讲解,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贴近各民族的生活实际,其目的是为了使民族民间舞蹈得到合理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无论是为了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还是推动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与创新,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活动的初衷和意义归宿都应是一致的,那就是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舞在社会之中的功能特性渐渐减少,但是并不代表着民族舞就不再继承下去了。高校民族舞教学的兴起,本质上是把民族舞的继承标准化、学科化,最重要的是育人化。兴起培养专业人士的思想之后,我们要研究它的教育价值,对身体的训练价值,编撰课本让民族舞变得适宜培养舞蹈人员,再通过一类健康、积极向上的新中国教育理念的面孔展开对人们的教育。能够将现今的民族舞课本已经不拥有民族舞在社会中的功能,是和谐的民族舞,但我们展开还是民族舞的继承行为,不能把民族舞大继承和现代的舞蹈人员教学概念分为两个个体看待。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讨会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之后称其为《宣言》),确定了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要求现今教育应该担负民族文化的继承、担负民族文化创新拓展的历史任务与应尽的责任。《宣言》第四条之中说道“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急需的新学科,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提供优质服务”,为大众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继承工作的手段。《宣言》第六条说到“倡导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为大众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教育确立了前进的道路。《宣言》第八条说到“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说出了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说到其是“根”性教育,是人文教育。
在浏览《宣言》时,我们应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之中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与科学理论,还存在很多富有审美观的艺术品,它是教育的主要知识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有很多富有特征的技术能传承下去,这是组成教育行为的主要内容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传承者,他们接受技能训练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非物质文化行业有很多把它作为职业的专业人员,这些专家在学校之中、在社会上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展现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作用。”
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民间,内容与模式都存留了很多民间的习惯。舞蹈属于视觉性艺术,有较强的形象性,可以用最直接方式表达感情、教育大众。成功的舞蹈角色在某方面意义上也有自己行为的榜样含义,其生动、形象的表演,对大众的影响往往是不知不觉的。在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与发展之中,高等学校是继承、流传文化的主要媒介,应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发挥其重要的教育影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继承教育,并且让它变成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内容分成各个种类的当作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且让这种教育行为具有和通常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不一样的人文教育作用。
教育是所有促进大众的知识、技术、身心健康,对大众思维的行为有重要作用,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教育是文化继承的独有方式,是训练人们的社会行为,也是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高效的方式。高等学校自身是具有文化含义的单位,所以,它绝对不只是接受文化产生的作用,而是经过详细的教育与研究行为,来反作用于文化。高等学校经过特意的教育安排,让学生经过观看、学习、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的民族精神与历史长河,并主动要求继承、流传,来提升保护民族文化的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高校合理、不断延续的继承和教育,高校也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的文化和它的教育构成互相需求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