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民办高校服务郑州城市经济产业的挑战和对策

作者:赵娜来源:《商业观察》日期:2023-08-05人气:624

民办院校作为经济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郑州市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人才输送方。针对当前民办院校在发展建设中存在的服务意识淡薄、产教融合渗透性差、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性差等问题,民办高校必须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内部革新,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综合水平,参与构建政府引领、校企合作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为郑州市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民办高校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论述

(一)城市经济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历史是一部物资资料生产方式变革与改进的历史。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更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和经济发展助推。如果地方经济和城市建设受到阻碍而发展缓慢,必将对当地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以及高校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制约教育发展水平和改革速度。城市经济对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推动和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收费较高,校用设备较好。而民办高校的招生量与入学率受到当地经济状况和文化素养的双重限制[1]。当地市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家长对于高校的选择,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家长更愿意为高等教育买单,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城市家长对于民办院校的支持度则相对较低。随着当前人们对于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理论更为认可和推崇,能够从意识形态层面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促使文化素养得以提升,能够进一步支持当地民办院校建设。第二,在针对某一领域和专业内的难题及重要项目进行深入研究时,仅仅依靠民办院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民办院校在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会与当地政府及公共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以此进一步为院校的科学研究以及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引入资金,夯实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带动课程改革。因此,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素养是影响当地民办高校开办的重要因素,民办院校健康发展必需依托当地经济水平的提升。第三,民办高校包含在特定城市大的教育环境之中,受到当地教育观念和综合教育质量的影响,其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必将会受到城市教育资源储备的限制。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可用资源会制约民办高校的开办速度和建设规模。

(二)民办高校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力动力源泉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的组织者成分更为复杂,主要依靠政府及社会层面的各种力量共同创办,且生源较为稳定,以当地学生为主,毕业生最终择业和工作也以当地作为主要选择。因此,民办高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衡量民办院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好坏时,往往需要依据院校对于当地经济人才输送的数量和质量这一实践标准。因此,民办高校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城市经济中的市场需求对等度较高,更为契合市场需求,能够为当地城市产业发展输入关键性技能人才和学术性人才,确保当地经济产业能够有充足的人力支撑;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能够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民办高校对于当地经济建设情况较为了解,具有较强的科学敏锐度,能够更好地把握城市地区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并以此为导向,迅速采取措施,将理论需要化为实践探索,引入学校重点研究项目列表,研发出具有针对性和推广性的科学技术和新型设备,进一步助力城市产业发展[2]。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发展与民办高校建设具有密切联系,我们不能割裂看待两者的发展问题,而应当积极寻求两者之间联合发展的路径,提升民办高校对于城市经济产业的服务力度和服务效能,最终实现双赢。

二、郑州城市与民办高校间的联合发展现状

    民办高校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产生的一种教育产物,兼具商用与教育价值双重属性,属于经济发展体系。在2022年最新公布的名单中显示,当前我国范围内共计拥有3005所高等院校,其中民办高校有773所,在校学生数量达到800多万人,而河南省民办高校有43所。在校友会河南省的民办大学排名中,商丘院校位列第一,郑州工商学院和黄河科技学院分别占据第二和第三的位置。河南省政府将民办高校作为当地科技创新的主要场地,通过构建科技园,为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中介桥梁。民办高校利用实验设备、科研条件以及人才等优势,推动新科技和新技术的孵化与应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导原则下,郑州市高度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推进当地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立足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一主线任务,郑州市总共创设有17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并成立有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校企合作发展事业进行统一化管理。民办高校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轨道建设、文学艺术、体育行业等诸多经济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除此之外,郑州市各大企业与高校之间也建立了较好的人才流动制度,在众多项目研究中皆有合作,主要表现为:企业为民办高校学生实习提供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企业优秀员工进入民办高校,参与和指导学生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校企合作参与课题研究和项目探讨,以相同目标为指引,共同研制创新科技成果[3]。虽然民办高校助力郑州城市经济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初步合作模型,但是民办高校与当地经济产业之间的连接度还有待加强,依然存在较多的现实发展问题,民办高校服务城市经济产业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民办高校服务郑州城市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服务城市经济发展的意识淡薄

    民办高校在建设过程中未能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倾向于向学术性大学看齐,过于重视学科建设以及理论知识发展,不能向社会企业输送足够的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导致郑州市人才结构比例出现较大问题,影响了当地产业的均衡发展。出现以上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办高校对于城市经济建设以及区域经济这一项大工程缺乏整体性认知,服务城市发展的意识较为淡薄,使民办高校在实践办学的过程中与政府及企业的要求相背离,自身发展也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同时,由于受到时间与精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民办高校倾向于花费更多精力专注于院校内部发展与建设,往往很难与地方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产教融合教学理念的落实程度较低。民办高校由于未能将服务城市经济发展作为硬性指标纳入业绩考核标准,无法引起多数学校管理人员以及教职工的重视,更有甚者会将这一任务作为额外负担,致使此合作理念在向下推动过程中受到较大阻碍,影响顺利进行[4]。

(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产业需求脱节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结合资源储备以及生态环境等基本情况,在因地制宜理念引导下,形成了种类丰富、独具特色的产业链。而民办高校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承担着设立特色专业、为地方培养和输送高技术人才的重担。然而,在实践调查中发现,现阶段郑州市民办高校的同质性较高,在办学目标、专业建设、学科育人模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些民办高校未能及时进行创新,导致郑州市内部层面内耗过高,不利于为当地经济产业输入新鲜血液。还有很大一部分学校一昧模仿其他省市地区的高校办学模式,在学习与参观完其他院校办学模式后,便直接生硬地进行套用,以“拿来主义”对院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存在“东施效颦”的问题。在改革过程中,一方面,民办高校不仅未能成功实现转型,而且还丢失了原有的办学特色,且由于未能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特色,形成品牌特色专业,使其在现实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更新速度较小,在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许多专业在现实应用中的适应度较低,这些旧有专业不仅会浪费学校教学资源,而且还不利于学校创新发展,阻碍了民办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在创设一些新专业时,民办高校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对于地方内部已有人才储备以及市场需求量不甚了解,导致新专业建设半途而废。

(三)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服务郑州城市经济产业的重要途径,而当前民办高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缺乏系统完整的合作机制,两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还处于浅显层面,合作深度较浅、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合作持久性差、合作项目的完成度较低、合作质量以及合作效果差强人意。从现阶段郑州市民办高校与经济产业之间的联结发展情况看,当前民办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设备、场地以及资金等较低层面,政府与企业未能深入民办高校内部,对其人才培养及学院建设产生深层次影响。其次,民办高校与当地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获取政府发展性政策,掌握当地经济建设动向,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流通机制和交流沟通机制,不能较好掌握彼此之间的发展性信息,导致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与供给之间出现断节和分层现象,人才结构不能更好地契合经济需求,阻碍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和当地经济建设,影响了民办高校服务郑州经济的作用与能力。再次,多数院校和企业的合作缺乏统一管理和实时监督,在利益诉求上存在分歧,在合作中容易出现矛盾。部分校企合作在长期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表面工程,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产生明显的科研成果、教学进步和经济成效的不对等,导致民办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度逐渐下降,损害了高校对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校企合作机制的长久发展。

(四)科研能力较低,无法服务经济产业

    民办院校在科研设备以及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吸引到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研究人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科技助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郑州市产学研理念的渗透性较差,政府、企业以及民办高校三者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不能集中各自优势共同推进科学研发进程,科学技术研究目标、实践探讨与验证、应用与推广四道基本程序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另外,由于招生以及教学压力,民办高校教职工研究团队在教学科研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短时间内未能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入了解,研究成果较少。大多数研究成果皆以理论陈述的方式呈现,未得到实践验证,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率较低,可行性和实效性较差[5]。除此之外,由于研究团队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出现对研究对象理解不清的问题,研究成果不具备较高的科研价值,对于当地经济产业建设起不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四、民办高校服务郑州城市经济产业的优化建议

(一)明确办学定位,强化服务意识

    民办高校与城市建设是一荣俱荣、相互依存的关系。民办高校依托地方经济需要而形成,在城市建设中逐渐向外扩展,始终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基于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民办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做好清晰的发展规划,择清民办高校自身与郑州高等教育体系和郑州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够在恰当的位置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从高校内部层面看,民办高校应当主动对接政府政策和企业需要,积极学习并贯彻落实政府部门对于产教融合的相关理念,以其作为指导原则开展工作,将服务郑州经济产业发展纳入高校长期发展规划之中,鼓励并引导学校主体成员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正确看待服务经济与院校发展之间的关系,促使教职工团体加强科研工作,学生群体提升自身技能,以更好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政府层面以及大环境看,郑州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一视同仁,为民办高校建设发展和服务经济提供更多平台,为两者的良性竞争营造更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促使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互动学习与竞争活动中得到共同提升,成为推动郑州经济产业发展的一股有力动力,最终实现三方共赢。以此创设内外互通的经济发展格局,摆正民办高校在郑州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形成人才培养与输出的良好循环。

(二)加强专业建设,对接城市经济产业

    专业建设是影响高校建设及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经济领域在高校内部的具象化体现,也是实现高校与产业对接的中介桥梁。民办高校应当将专业设置工作与郑州地区经济结构进行并轨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和相似处,择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地区发展结构进行专业规划。郑州市作为连通东西、南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中原地区的核心城市。基于此,民办高校需要针对产业需求,形成专业建设集群,创设包括交通运输行业、物流建设专业集群、航空航天特色专业集群、信息数字技术专业集群等在内的专业建设团队,将有利的教育资源集结到一起,专攻特定研究领域,对接郑州经济产业发展。

在开办与创设新专业之前,民办高校应当组织与成立调研团队,深入市场及企业内部进行实践调查,获取市场对于新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和企业内部人员结构情况,以便能通过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掌握当前新专业开设的投入与输出比例,减少资源损失。同时,依照分析结果设置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拟定学科主要建设方向,以此更好地与郑州当地经济体系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促使新专业毕业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弥补当前产业发展的人才空缺。

针对经济发展结构中的薄弱之处,民办高校应当前往其他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将其中有利于本地经济产业建设以及教育领域院校转型发展的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在经过实践验证后进行大范围推行,形成由点向面的优势扩散,从而改善现有结构,促进经济内部协调发展,使民办高校专业结构更为合理[6]。

(三)构建政府引领,校企合作的发展新格局

郑州民办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向当地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带动了城市就业以及社会公众事业的发展,对于地方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政府层面看,郑州当地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当鼓励开办民办高校,为其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及经费支持。政府应当做好整体规划建设,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证教育领域内部竞争环境良好,保证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物质支撑。同时,政府应当主动担任校企合作的引路人和牵头人,将省市重点研究项目下放到各个高校,使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能够合理竞争承办名额,能够得到相同机会。以此间接带动高校科学研究力度和研究成效,使项目研究目标能够尽快实现。政府应当加强与民办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指导高校更为清晰地掌握区域内部经济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为高校改革及发展指明方向,使其能够以问题为突破口进行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经济服务水平。

从校企合作层面看,当前郑州市民办高校与企业之间已经初步形成了联结体系,实现了初步对接。民办高校应当在产教融合理念引领下,在当前校企合作的良好态势下,进一步深化合作,构建出系统完整、科学准确、执行力强和渗透度高的融合发展机制,使其成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具体来看,在郑州企业与民办高校合作过程中,应当依据双方诉求和实际需要,由双方分别派遣人员,设立管理部门,对校企合作这一系统性工程进行专门化管理。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民办高校与当地企业应当依托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信息管理机制,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以此进一步打通民办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壁垒,消除两者之间的桎梏,促进信息交换和互动沟通。网上信息平台应当对企业及高校双方的项目研究情况以及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记录,避免出现重复性工作,而造成财物、人力资源浪费。当地企业应当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与学校创设研究基地和工作室,针对项目进行统一研究。同时,企业应当定期派遣企业内部优秀员工前往高校,向学生普及岗位知识和岗位要求,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职业发展信息,提升职业素养,以此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第四,民办高校应当积极引入和培养一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支撑学校专业建设,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进一步吸引当地家长及学生,提升学校的招生数量和入学率,降低本地人才的流失率,为本地经济发展留下更多人才[7]。

(四)提升服务实效,推动郑州城市经济发展

    基于当前民办高校服务实效性较差,在当地经济建设中作用较弱的现实发展情况,应当主要从两方面出发进行改革与完善:一方面,应当加强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率,注重开展实践研究项目,为实践项目研究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并确保研究成果能够与实践项目进行较好对接,进而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企业应当将科研合作产生的部分资金用于高校发展,提升高校与企业的信任度,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共同提升。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应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全面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民办高校应当将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发展的首要地位,以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进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升民办高校的经济服务能力,以更好服务于郑州城市经济产业建设。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