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包括英译汉、汉译英和口译等核心课程。翻译能力是衡量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部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翻译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然而,现实中翻译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很难达到大纲中的要求。为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作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以及相关的研究对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行的对策展开讨论。
一、翻译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和大部分高校一样,笔者所在的院校大三才开设翻译课程,上学期开设《英译汉理论与实践》,课时为34学时。下学期开设《汉译英理论与实践》,课时为28学时。两门课程的周学时均为2学时,总课时为72学时。课时有限,因此只能完成最基本的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学习,无法针对各类文体的翻译进行讲解。学生的实践也明显不足。翻译课程的设置反映出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2、学生语言基础薄弱
首先,英语语言能力差。从平时的笔译作业中,笔者明显感受到学生英语语法知识的薄弱。主谓一致、时态、语态、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基本知识学生都没有掌握好,错误百出。另外,学生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译文语言质量不高。笔译作业的批改更多的变成了语法知识的修正,课堂讲评也要花很多时间讲解相关的语法知识。
其次,母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在成语英译教学中明显感觉到了这一点。当讲到“明火执仗”、“噤若寒蝉”等常用成语时,有很多同学竟然不知道成语本身的意思。学生在完成英译汉练习后也经常会反馈,自己能够理解英语语句的内容可是就是找不到恰当的中文字词进行转换。此外,英译汉作业中的错别字,词语搭配不当,语句不通顺等问题都十分突出。
3、学生自主学习性差
学生自主学习性差,是翻译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翻译能力实践性强,如果没有大量的翻译实践,学生的能力很难有明显提高。因为翻译课程课时少,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翻译练习也很有限。大部分翻译实践应当在课外开展。但是,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的课外翻译实践只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并没有开展额外的实践。实践不足刚好也解释了为什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学生始终都掌握不好。
4、教学方法和测试问题
笔者平时的教学中以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方法为主。在结束英译汉课程后,学生对翻译的基本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汉译英练习讲评有时会采用学生点评、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学方法稍显单一。笔译课程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30%和70%。期末考试为纸质闭卷考试,考试时间有限,而且不允许学生携带相关资料和电子词典等。考试中,迫于时间压力,又不能查阅平行文本等相关资料,学生无暇考虑选词用字,也忽略了语言差异和常用技巧的运用。考试形式单一,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且也无法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二、可行的对策
1、优化课程设置
如上文所述,翻译课程课时不足,导致翻译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翻译注重实践性,没有一定数量的翻译实践,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很难提高。因此,应当加大翻译课课时,由一学年增加为两学年,第一学年介绍英汉互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目的是通过一些难度适中的材料练习让学生掌握所讲的技巧。第二学年开设应用翻译课程,讲授不同应用文体的翻译策略。加大翻译教学难度和训练强度,不断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另外,鉴于学生自主学习性差,学校可以考虑开设翻译实践课程,督促学生保证翻译实践量。第三,大理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借鉴贵州凯里学院的做法[1],教师可以开设《少数民族文化与翻译》课程,将白族、彝族等文化和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既突出地方民族特色,也能够增加教学材料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翻译“学”与“教”的改进
学生语言基础薄弱,是翻译课教师普遍认同的问题。语言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翻译能力的高低。 单其昌指出:“……也许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低,别的条件都具备,他只不过具备了全部翻译条件的百分之三十,还是不能进行翻译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较高,那么他就具备了翻译条件的百分之七十”[2]。 因此,翻译课教学不只是讲授翻译知识,教师还应当对翻译实践中学生所犯的典型性语法问题进行归纳和讲解,查缺补漏地帮助学生完善语法知识。当然,语言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所有基础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此外,学生自己也应当意识到其重要性,在课外有针对性地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性差,可以考虑采取以下一些方法,提高其学习热情。
首先,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批评法”。刘全福指出:“让学生在完成练习后,对译文进行自我或相互间的批评和修改,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培养其应变、创造及译文鉴赏能力。”[3]该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的语言差异知识和翻译技巧来对同学的译文进行点评,还能够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活跃课堂氛围。
其次,传统的翻译教学中,翻译材料一般由老师根据其兴趣或思考来选择。这样一来就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材料会对学生主动建构相关翻译知识造成负面影响。[4] 因此,翻译实践材料的选择可以考虑让学生自主选材,或者可以让学生完全自主选材然后教师进行质量把关也可。 这样一来,翻译材料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能够大幅提升。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和快速发展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平台。贺莺[5]在其《网络论坛与笔译实践教学研究》中介绍了将网络论坛运用于本科笔译教学的情况,笔者深受启发。论坛中设计有“作业发表及讨论”、“翻译理论课外阅读”、“美文背诵”、“资料交流”等模块。学生可以在这里自由发表习作,开展译评等,学习自主选择性高,学习热情得到激发。老师由“无所不知”的权威转化为组织者和顾问,压力大大减轻。除了论坛,微博和微信等技术也可以用于翻译教学,将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师生之间也可以更好地开展实时互动。
第四,要求学生在翻译学习过程中撰写“翻译反思日志”,详细地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或者疑问,翻译实践中如何查阅材料,遇到了那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翻译中运用了什么技巧,等等。该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翻译工作的理解,又可以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近年来,很多翻译学者都在推广类似做法。例如邓静和穆雷介绍了Johnson在翻译教学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历程档案”[6],李长栓要求学生做“翻译笔记”[7]。
第五,“以考促学”是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性差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翻译资格证考试,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提高学习动力。笔者发现学生有意愿参加考试,但是因为学校没有考点,学生要前往昆明考试,路途遥远,一些学生因为怕麻烦也就打消了报考的念头。因此,学校应当申请翻译资格证考试考点,方便学生报考。
第六,教师应当及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翻译竞赛信息,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分享习作、投稿发表,激发学生翻译实践热情。
3、改革考评方式
改革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为开放型考试,允许学生携带字典和相关平行材料,并适当延长测试时间,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运用平时所学到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真正测试出学生的翻译能力。此外,学生总评成绩的构成应当多元化,除了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完成情况,还应当加入例如翻译反思日志的撰写情况、课外自主学习的情况等综合考评。而且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语言基础,进行动态观察,根据其进步情况给出合理的评分,肯定其取得的进步,而不是以期末考试成绩做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结论
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翻译教学的经验,首先梳理了教学中发现的一些典型问题,然后通过教学反思并查阅相关研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以期能够在日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考评等方式,更有针对性地、更高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翻译,提高翻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