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应重在情商教育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温饱之后,需要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生活食粮。同时,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一味强调 “唯经济论”、“唯GDP论”的时期,且长期的思想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又多是“假、大、空”,从而致使人们精神生活的“荒漠化”。“事出有因,解决有道”这一切都缘于道德的缺位,对社会道德缺位的正义谴责之余,人们开始纷纷寻找解决之道,一致把目光转向了道德,呼唤道德的回归,以作为救世良药。而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思想的儒学文化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肯定和认同,国学一度被人们不断提起。此外,在学者积极提倡、高校设院办班、媒体大力推广、民间呼应跟风和官方倾向支持下,全国上下出现了一股“国学热”,并且呈现出一种持续升温的趋势。①
“国学热”的出现与升温,是时代的必然诉求。国学被做为人们呼唤道德回归的手段,这一手段也就自然与教育融合,即国学教育,而传统教育模式与国学的本意相冲突。教育部日前表示2016年将首次在高校设置国学教育本科专业,这对广大国学爱好者和有志于学习国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但国学会不会沦为就业技能的训练,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搬运”,需要对国学教育的现状重新审视和定位,力求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实现智商教育向情商教育过渡,亦是国学教育之所求。
一、国学教育的现状
现行的国学教育由于没有统一的专业教材,民间教育机构、中小学和高校大都使用校本教材或一些民间国学研究者编撰的相关资料,大致可以分为:
1.民间国学教育
主要代表是“蒙学”,即《弟子规》,由《论语•学而》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改编而成。后经多次修订,成为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启蒙教材。②此外,还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家文》都适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其特点是国学与识字的融合;此外,还有各种国学兴趣爱好班的竞相开设,如武术、国画、书法等。以“学习国学,陶冶情操”为口号,但大都是“国学搭台,经济唱戏”,变成商家获利的一种手段。
2.中小学国学教育
主要包括:“集”、“经”和“子”。“集”,即以适合中小学年级阅读的唐诗、宋词、元曲作品为内容。这一部分主要穿插于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之中,如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修1《唐诗宋词选读》、选修9《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经”和“子”,如《孟子》、《老庄》、《大学》、《论语》等,这一部分同样是穿插于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之中。如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修14《论语 孟子》。其特点是国学和日常的教学的融合,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③简而言之,中小学阶段的国学是贯穿于教材之中,与教育教学相融合。
3.高校国学教育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国学一般以选修的形式存在。就前几年而言,除文史哲专业的学生之外,选修国学的学生寥寥无几。但近几年的“国学热”,一度让高校的国学选修着实升温了一把,不少学生加入到学习国学的行列中,但由于部分高校主观上的不重视和客观上的专业师资匮乏以及配套教材的滞后,往往让选修国学课程的同学失望而归。当然也不乏有许多高校的国学研究成果比较突出,不再把国学仅仅当作培养学生的业余爱好,而把国学提升到一个更高、更有意义的层次。选修国学人少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学的实用性,更多的学生认为国学缺乏实用性,对以后的工作帮助不大,且国学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即使不学也知道。
不难发现,目前国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是日后亟待解决的,这些问题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缺少针对性教材、专业师资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尤其是现在国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更需要专业性师资和针对性教材。师资和教材问题易于解决,而难在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目前国学教育的机械化和应试化,国学是考试的内容;是博弈名校的筹码;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另一种同义反复。
二、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教育可以说就是对人的培养,而培养的主要内容就是智力。心理学家把人的智力分为智商(认知智力)和情商(情感智力)。情商主要指人的情感、情绪、意志、交际等方面的品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动中的重要尺度。自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教授提出“情绪智力”这一观点后,情商逐步被作为评价一个人做人能力的重要参数。④基于此,长期被大众或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情商教育才是最为重要,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情商水平比智商水平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传统价值观认为,一个人一生中取得成就的大小是由其智商水平决定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就越大。所以目前国内教育大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智商而展开,把情商培养搁置一边而不闻不问,造成学生“情商缺失”。“情商缺失”集中表现为五种能力的缺失,即:1.认知自我情绪能力;2.调控自我情绪能力;3. 激励自我情绪能力;4.了解他人情绪能力;5.处理人际关系能力。⑤这五种能力的缺失在国内已经司空见惯,追本溯源,“情商缺失”的背后还是教育问题。首先,家庭教育的缺位,家长一开始就以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小孩发展的尺度;其次,在家庭教育的缺位后,继而之的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又未能及时补位。特别是在服务于智力培养并且以分数为本位的现代主流教育价值观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无暇顾及学生的情商培养。中小学教学大纲中虽有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商培养在智力培养的面前往往可以忽略不计,失去原本意义,这使得情商教育的漏洞更大。而高校又以论文发表数量和科研成果作为衡量教师水平乃至办学水平的尺度,在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下,情商培养越发变得微不足道,学校和老师自身的发展及学生就业才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价值。
三、国学教育应重在情商教育
诚然,当下的中小学和高校的国学教育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智商展开,忽视了最重要的情商培养。但这并不是国学教育所特有,而是中国教育现状的通病,这也就出现了在学完国学之后的疑惑,自己所学的国学是什么,为何而学,学有何用?国学教育不能仅仅是智商教育或就业教育,应是对人的培养,强调成人成己。而那些所谓的国学“学有所成者”,往往只是些会吟诵或擅长国学试题的“人才”而已,咋一看是国学教育的成功,殊不知这已经完全背离了国学教育的本意,这样的国学教育意义何在?与其它专业(文史哲)又有何区别?也就失去了国学成为专业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长远发展来看,国学教育需要一个学与术的区别,方能彰显国学的个性,避免“随大流”。“学”的部分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主要是指民族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术”的部分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技艺,如杂技、中医、武术等,也应值得关注和弘扬。国学成为专业之后,一方面应做国学的研究和传承工作,体现在高校各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上,如本、硕、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应做满足社会需求的工作,亦可称为技能培养,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技艺。目前,还有一些学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除了正常的国学课程之外,还增设了与国学相关的拓展性课程,如书法、武术、国画、茶艺等,让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同时,更多去了解和接触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术”也应该是有分有通的,国学应更加强调融通性,重视成人成己,与其它学科知识既要融通,又要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性,而长期的重智商培养使中国教育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意义所在,也丧失了专业性和独特性。国学成为专业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希望,国学本身就需要智商和情商培养的同步进行,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为完整的、合格的国学教育。
有学者提出“诵、忆、悟、行”四重境界,即“诵读、记忆、领悟、行动”。对待国学应主要在于“悟”和“行”。诵而后能忆和悟,悟后能用。国学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行”。这种“行”既是一种学习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一种结果,是学生学习国学的外显行为表现,如彬彬有礼、活泼可爱等外显形象,以及践行孝道、热爱祖国、社会和生活等外显行为。因此,国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只停留在学生背多少经典,而应使学生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⑥
“只有让国学内涵由意识层面的知识转为无意识层面的教养,进而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国学教育才能意味着真正成功。”这对国学教育来说,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现实的就业需求来看,任重而道远。高校开设国学教育专业是一项劳心劳神的工程,但势在必行。因此,对国学教育现状的分析和重新定位就变得不可或缺,国学教育内容不应固定化,应多样化;培养上不应单一化,应多元化,在智商培养的基础上,重在情商培养。当下的国学教育应需要重视情商教育,摆脱传统重智力教育和分数本位的教育模式的束缚,也唯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高智商高情商的“双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