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本创作》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 《影视剧本创作》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的意义与理论把握
《影视剧本创作》课是编导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奠定银幕写作的理论基础,阐述影视编剧的基本概念与技巧,使学生能够具备声音、画面造型和叙事相结合的剧本结构能力,进行不同风格与题材的影视剧本创作。
由于学生水平呈高低不一、参差不齐态势,加上彼此兴趣爱好有很大不同,传统的灌输式专业教学方法极难达到培养目标,因此,在这门课中研究“分层、分类教学”的方法,更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所谓“分层、分类教学”,是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各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按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教学”,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它以课程设计替代专业课程设计,更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国内影视专业院校《影视剧本创作》一课的教授与练习,基本因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在“分层”、“分类”教学上有所涉猎、研究,改进、突破,因此,本项目的施行,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也定会开拓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空间、新领域。
二、《影视剧本创作》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的具体课改方案实施
研究者发现,当学生知识面窄、文化基础薄弱时,一味地采取传统的专业教学方法,可能事倍功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相反,若能看到每个学生拥有多种智能,并显示出智能组合的差异性,在教学时有的放矢地实施个性化教学、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即让每个人只做适合于与其智能相适应的工作,定会多见成效,立竿见影、事半功倍。
为此,研究者针对《影视剧本创作》课“分层、分类教学”研究,实施了以下具体课改方案——
首先,是按电影类型及学生兴趣将之分成若干创作小组。
自电影诞生以来,已被划出七十五种以上的类型,比较常见的有爱情、战争、喜剧、悲剧、科幻、恐怖、悬疑、武侠等,以上类型也培养了喜好该类型的观众,与之相适应,研究者把自己执教的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12级编导、13级编导、13摄影摄像技术、14摄影摄像技术等共计150名学生分成了古装、爱情、喜剧、悲剧、都市、乡村、战争、科幻等若干类型创作小组,又在此基础上细分出年代、偶像、穿越、时空转换、校园青春等亚类型小组,然后,向各小组布置任务,让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兴趣出发,在充分掌握吸收影视剧本创作规律的基础之上,确立自己创作的剧本类型,展开想象,丰富内容,塑造人物,编织情节,突显主旨,深化主题,最终交出成品,以检验效果。
很快,学生就确立了自己所要创作的剧本类型和主题内容,并如期提交了剧本,12编导丁琦组创作的青春校园类型题材剧本,笔锋直指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缺失与偏颇;13编导孙文龙组创作的古装剧本,以明代东厂西厂争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刀光剑影、波诡云谲的暗杀故事;13编导李永涛组则对海峡两岸的历史情有独钟,讲述了一个由浅浅的海峡阻断男女相思的既浪漫又残酷的情感故事;14编导颜蕙组则借一个凶杀案,对中国计生政策走过的弯路进行了反思与披露。
实践证明,按电影类型及学生兴趣将之分成若干创作小组的课改方案,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剧本写作的兴趣,还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不同类型剧作的风格、规律、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其次,是针对现有教材进行梳理、总结、提炼, 以找出使学生快速掌握影视剧本创作要领的“捷径”。
研究者深知,“分层、分类教学”只是手段,使学生掌握影视剧本创作的规律及方法才是目的,而在这方面想取得成果,就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梳理、总结、提炼, 以找出使学生快速掌握影视剧本创作要领的“捷径”。
表面上看,影视剧本创作深不可测,无章可循,可实际上,却有许多规律值得总结。我国资深编剧理论研究家,北京电影学院汪流教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影视剧本创作的规律是:要学会为银幕写作,强调编剧的视觉意识与剧本的银幕感,认为一个合格的电影编剧如果不学会通过电影艺术所特有的语言去表现和完善自己的意图,那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合格;而美国的悉德·费尔德,则在他著名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中,确立了所有电影剧本都是三段式的著名理论,认为一部故事片“是把一条基本的故事线加以戏剧化,”“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
以上教材,是比较科学也比较实用的,但也存在不同的弱点和缺点。汪流教授的理论,过于注重为银幕写作的理念,忽视了对剧本结构特性的研究;悉德·费尔德的理论,放在戏剧结构电影剧本里,是个准则,但若放在散文结构、时空交错结构、诗结构以及反情节的作品中,则显得捉襟见肘。
为此,研究者在教学中,对这两本书及其他教材进行了精心的梳理、总结与提炼,其准确且实用的部分被保留下来,且加以丰富,不足或有错误的的地方则加以过滤,摒弃或删除,如此,便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适合本次课改的全新《影视剧本创作》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第三,是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对其作品进行耐心细致的多次修改,以利其进步。
与其他理论课程不一样的是,《影视剧本创作》课的教学,应以小班授课,分组讲授为特色,并且要对学生作品做耐心细致的修改,方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为此,在具体操作中,研究者(老师)在开展小班教学,分组授课的基础之上,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做多遍的修改与指导,大到整体架构,人物设计、情节编织,小到一个台词,一个细节,都做深入的分析,使学生真正领会意图,以明白创作的真谛。
以14编导赵秋怡组创作的微电影剧本《路》为例,剧本初稿交上来时,研究者(老师)发现,该作品只是像一个流水帐一般讲述了一个高三艺考生如何参加艺考的经历,既无新鲜的视角,也无戏剧的张力,故事平淡无趣,于是便从剧本的创作规律入手,精心指导,深入剖析,以使之懂得,一个剧本,除镜头语言,画面感及蒙太奇外,还重在讲述深刻的主题,多舛的命运。起初,学生表示听懂了,将剧本拿回去修改,但二稿三稿四稿交上来,还是不见长进,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老师并不轻言放弃,而是找来优秀的范例,通过解构、拉片的方式,使之明晰了上述道理。最后,当剧本第八稿交上来时,已是焕然一新,拍摄成微电影后,剧中艺考生的命运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第四、组织好对精品影视剧的观摩与欣赏,从中体会编剧技巧、以利创作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内容。
所谓精品,是真正能够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成就,高端的文化和文艺作品,它具备毛主席所说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点,能代表大众的利益与心声,满足大众的需要与喜爱,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与价值标准,吸引大众的注意与参与,还代表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与特色,吸纳与体现着现代科学的成果。
对近年来涌现出的影视精品展开深入且细致的研究,努力找寻其创作生产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及个性特征,并将这些规律研究、归纳、提升、总结,对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大有裨益。为此,《影视剧本创作》课在讲授剧本创作理论的同时,还展开了对大量精品影视的观摩与学习,如观摩欣赏姜文的《鬼子来了》、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等。
第五,是加强实践,加强横向联合。
《影视剧本创作》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应注重实践,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此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取得成果。
作为本课改实施基地的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有两门课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即《影视城DV游》和《联合作业实践》。
《影视城DV游》课,强调所有场景都要在影视城景区内拍摄,因此,古装历史题材最适合,学生接到实践任务后,有写明代锦衣卫的,有写民国小家碧玉的,有写唐代安史之乱的,也有写清宫秘史的,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联合作业实践》课,学生创作的剧本题材更加广泛,剧情更加复杂,人物更加立体,主旨更加深刻,且在拍摄时,能与摄影、制作、表演等同学紧密联合,精诚合作,既检验了剧本的水准,还在导演手法、制作合成手段等上取得了不小斩获。
另一方面,研究者深知:学编剧的学生应身在学校,心在市场,要尽各种所能,加强与行业间的对位与衔接,以利早早接触社会,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创作水准。为此,研究者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与多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合作,拍摄了微电影《石头剪子布》、《水之情》、《东阳保安公司宣传片》等,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影视剧本创作》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成果罗列
1.研究者(老师)成果:
(1)由研究者编剧并导演,学生积极参与拍摄的微电影《石头剪子布》,以精湛的剧情,巧妙的构思、深邃的哲理,征服了2015年意大利斐乌吉第八届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一举拿下最佳短片、最佳编剧两项大奖;实现了浙江横店影视学院零国际大奖的突破。
(2)由研究者编剧并导演,学生积极参与拍摄的微电影《水之情》,以一个惊心动魄的水上救援故事,展示了东阳市东阳江派出所全体干警执政爱民的风姿。
(3)由研究者编剧的动画电影剧本《恋恋桃花园》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电影文学》上发表。
2.学生成果:
(1)、由研究者任指导老师,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14级编导张颖等创作的微电影《纸青蛙》在浙江省第十五届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中,荣获高职组DV类一等奖。
(2)、由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12级编导丁琦创作的微电影剧本《信任的奖状》,在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管委会举办的“最美横漂人——2015年横漂才艺大比拼”中获剧本创作类三等奖;
四、总结
《影视剧本创作》课“分层、分类教学”,使传统的按专业设课的方法不再成为课程教育的唯一模式,也使课程教育的设计更加适用,更加灵活,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更能适应现代化对技术人才和应用人才的要求。虽然在方案实施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的看,是正确的,前景是美好并且广阔的,可以大力推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