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近几年,各地中考作文要求都在强调“不得抄袭或套作”,命题形式也从“话题作文”、“选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自命题作文”到“情境作文”,但阅卷过程中还是看到大量“似曾相似”、“内容雷同”、“素材老旧”的作文,甚至推荐交流的部分优秀作品中也出现“文辞优美,事例堆砌、了无新意”的现象。学生抄袭、套用、虚假作文的现状令人担忧,“造文”现象较为普遍,归根结底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从习作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作文教学走向生活的基础,也为作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政策背景。要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惟有让其走生活化之路。
一、走进生活,积累丰富多彩的真素材
学生作文是否有真情实感,取决于他们写作是否源于生活;作文是否有创意,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平时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这样,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
三年前,任教的班级有位男生,老家在仙游农村,也许是受方言的影响,写作基础很不扎实,七年级期初交上来的周记大多内容简单,记流水账。可忽然有一天,他周记的水平让人刮目相看,问他,才知道老家的舅舅远道而来,亲情暖意充溢着小男孩的周记。片段:舅舅从遥远的家乡来看我了。他全身皮肤黑黝黝的,大大的眼睛特有精神,下嘴唇比上唇还厚,一看到我就乐开了嘴,可他一口黄牙挺奇怪的。我问舅舅:“你怎么会有一口黄牙?”“因为我每天抽很多烟,你以后可千万别学舅舅,把牙齿熏黑了。”舅舅风趣地说。读他的周记明显感觉到写作的表达丰富了,内容有情意了,是生活的新鲜感、真感情充实了他的周记。只有走进生活,记录生活,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亲近生活,体验实实在在的真感觉
走进生活,更要亲近生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五官,用心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写自己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鼻中嗅到的、舌上尝到的、手上触到的,乃至心中想到的,说真话、吐真情,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写的。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布置了一道《学校小花园》的小作文练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近学校小花园,去参观、感受花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一桥一亭……学生亲近花园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班上有位女同学对落叶非常感兴趣,感知得异常认真仔细。在批阅学生习作时,我收集了她的作品,文中对落叶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乍看去,你会觉得这片叶子与其它翠绿、鲜嫩的叶子比起来,实在显得太过平凡。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它枯黄的叶片上,叶脉如丝网一样从叶柄生长开来,想想,又像一个苍劲有力的汉字,真像一件细心雕琢的艺术品。它的叶尖,还略卷曲。将落叶抖一抖,扇一扇,只有微微的声响。可如果你用手去揉搓它,就会有着脆脆的、破裂的‘沙沙’声,好似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桑故事。它的身上凹凸有致,却有一层薄薄的尘土,似乎暗示了它的命运!”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小作者已充分调动自己的五官,对落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感知,文笔细腻,融入了写作主体的独特而又真实的感受。
三、感悟生活,写出富有个性的真性情
要让学生感悟生活,就得解放学生的心灵,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教师要使学生在习作中敞开心扉,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放孩子的心灵,使他们活泼的心灵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这样,学生才会说出真心话、描述真感觉、表达真性情。
总之,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好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作文就肯定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