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审美教学方法浅析
一、生活体验的导入,营造审美的氛围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对画面、音乐具备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具备
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再现美的形象,营造美的意境,可以有效渲染并营造出相应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调动原有的生活体验,感受美、欣赏美。笔者采用如下的导入:“同学们,大自然中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带给我们多少美丽的画面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中的美。(此时课件投影的四季景物:春天,万物苏醒,草长莺飞;夏天,百花竞放,姹紫嫣红;秋天,天高云淡,落叶缤纷;冬天,银妆素裹,白雪皑皑。)提到雪,我想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很亲切。学们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一谈:当你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时,你能感受到雪花的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以上的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多种多样回答有:“雪花非常轻盈,给我的感觉很冰爽”;“在我的印象中,雪可以堆雪人,可以打雪仗,可以让我在雪地里尽情地打个滚,可以给我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此时,笔者顺势引导:“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内容也是描写雪景,与同学们刚才抒发的对雪花轻盈、纯洁、飘逸、快乐的特有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雪》。”这种边启发、边引导的情景导入,让学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使学生在未上正课前,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和听觉的初始感受,与文本有了亲近之感,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达到了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急于读懂全文,深入学习的热烈情绪,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了。
二、声情并茂的诵读,激发审美的意趣
朱熹的《熟读精思》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由此可见诵读对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诵读的过程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语调、重音,做到“字正腔圆”,还要读出文章的情感、韵味、气势、神态,把对文章的理解用恰如其分、“抑扬顿挫”的诵读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美读”的境界。诵读时,激昂处要激昂,委婉处要委婉,搭起文章与读者之间心灵的桥梁,才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笔者在此环节,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诵课文,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停顿、重音,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接着放课件,让学生读准重点字词音,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后;最后让学生诵读几分钟,初步读熟文章。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并让学生认真体味诵读时应注意的语速、语调。如在读“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断句,正确的停顿、节奏,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随后再让学生仿照教师的诵读,有节奏的齐读一遍课文,再看课件上的无标点的课文自由放声朗诵。待到学生们能够较为熟练的诵读之后,再请1—2名学生有感情的再诵读几遍,教师再予以恰当的指导。此处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诵读技巧,读出文言文一扬一抑、一唱三叹的音韵美,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能力,为文章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扣人心弦的竞赛,增强审美的热情
《咏雪》这篇短小的文言文,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想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还不产生厌倦感,就不能逐字逐句的字词的翻译,于是抓住初中生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几个比赛的环节,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加深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教育效果。笔者做如下引导:“我们通过一遍又一遍有层次的朗诵,相信同学们已经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现在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课文,要求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词义,疏通文意,复述故事,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自学。”学生利用字典和课下注解积极参与到疏通文意当中。接着,笔者用竞赛的形式来检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首先是“抢答赛”,请同学们看课件,看谁能把词语解释得又快又准,会的同学直接站起来抢答。学生反应迅速,争先恐后的抢答解释词语。乘热打铁,接着进行“擂台赛”,让2—3名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一遍故事,当然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知不觉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翻译的精彩之处,也要不吝言语的肯定他们。不足之处,教师及时予以文意的补充和解释,而且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他们充分发言和补充的机会,切不可成为几个“尖子生”一言堂,挫伤其他学生的积极性。精心营造美的竞赛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有效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