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
书法有很多功能。一曰:字是“打门锤”。能写一手好字,就会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曰: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练字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
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源远流长、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艺术。
一切艺术门类要使人感到美,就不得不讲形式美感,而书法艺术从点画形态,字体结构到章法布局,无不体现出强烈的形式美感。
例如,汉字基本笔画中的横与竖,统一的书写要求是横平竖直。如果连这点都达不到,就会使写出来的字因失去重心而缺乏美感。因此,在书法中,对正楷“一”字的书写要求,就不是一根简单的横线条,而是在水平统一的基础上,求得变化,即右上取势,由左而右, 左略低、右略高,微取斜势,但太斜也不好(破坏了统一),同时要求两头粗,中间略 细。这个简单的“一”宇,就体现了形式美的根本规律——统一变化的规律。从现代构成看,斜线给人前进,力量之感。可见,古 人对“一”字的书写要求,就颇具现代人的 审美情趣。
至于一个字的结构,就更要体现这一形式美的规律了,在形体上都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停匀,比例适当。然后,在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欹正相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对比中求平正,于平正中见险绝,于险绝中显趣味,这在历代名书法家作品中俯拾即是,随处可见。
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21个“之”,无一雷同,变化无穷,各具神采,使人赏心悦目。
元代黄自元把字的结构归纳为七十二法,如避就、穿插、向背、揖让、补空、朝揖、意连、回抱等等。总之,要求黑白呼应,虚实相照,这实际是形式美法则在字形结构中的具体运用。
一位知名书法家对书法艺术有一段精彩论述:
“书法不是诗,却充满了诗的激情;它不是画,却具有画的美感妙趣;它不是舞蹈,却饱含美的节奏和舞姿;它不是音乐,却处处体现出音乐的旋律。”
我们一进一步的探讨,通过书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
一、书法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书法史上许多优秀的书法家人品、书品俱佳。例如书圣王羲之潇洒儒雅乐于助人(书扇救助老妪);颜真卿忠肝义胆,为维护唐朝统一不惜牺牲生命....这些佳话不胜枚举。书家们优秀的品行和风范,在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教育和熏陶。从他们身上,不便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从他们学习书法的经历和事迹中可以学到为追求理想所应具备的执着、勤奋、顽强、拼搏的精神,从而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人格和学养的写照,古人云:“书为心画”。书法作品中倾注着书家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兰亭序》即是书家儒雅潇洒,风流俊逸的人格写照。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其间既有对亲人的追悼,又有对叛贼的痛恨之情。并且书法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书法教育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中国书法既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又是一门独特的文化。三千年书法发展的历史,佳作纷呈,名家辈出。以甲骨文为例,它不仅以精湛的书法艺术辉煌书坛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开端,同时,它又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殷商乃至周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为了解商周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
三、书法教育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东汉蔡邕在其《笔论》中说:“夫欲书,先默坐静思,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对作者创作心态提高出了具体要求:创作前,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排除杂念,心平气和,沉密于作品的神采之中,尤如面对尊者,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习字完毕后,还需要认真总结得失,或与古人(他人)的作品认真对比以期进一步总结成绩,找出差距,从而在今后的习字、创作中扬长避短,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样长期以往,在临帖中持之以恒,刻苦勤奋,借鉴别人的东西,虚怀若谷,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可见,书法教育(习字)有修身养性之功。
另一方面,书法教育(习字)还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习字时必须精力集中,全神贯注,灵活协调地运用手、腕、肘、臂,使气和力自然倾注笔端,传至每一点画,正所谓“点画波撇屈,皆须尽一身之力送之”:这样全身气血通融,各部分机能得以协调发展,脑神经得以锻炼,整个手、臂、腰、足等各个部位均得到活动和锻炼,所以有人说“书法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另外,经医学专家研究,认为可以使长寿的二十二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可见,书法教育有益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书法教育对于培养人的素质成效显著,是推进素质教育理想的教育手段之一。作为未来老师的师范院校,教师书法素质(或汉字书写水平)之高低,是关键所有,因而师范院校搞好书法教学,对于推进全民族书法艺术素质(或汉字书写水平 )的提高,意义更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