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是一个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需要。
一、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艺术性
政治课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电脑多媒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启迪思维—引导读书、讨论交流—质疑释疑、理论升华,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例如在讲《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放一首零点乐队的歌曲《相信自己》,通过音乐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初中政治课注入艺术元素。
二、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教学的情感性、民主性
成功教学实践表明,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政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其知识只有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展现、情绪的感染,去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励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用行动去捍卫真理时,才谈得上转变为学生的信念。而只有当知识转变为学生的信念时,才谈得上道德教育。
如在教初一政治《珍爱生命》这一课时,一开始使用投影仪映出周总理的遗像;同时,教师用哀痛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1976年1月8日凌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遗像,听着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那黑色的挽联,那白色的花环,那阴沉寒冷的天气,那缓缓而行的车队,那满面泪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悲痛之情。通过对生命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爱生命,理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教师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信息技术,注重教学中的真实性、具体性
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教师借助一定的媒体向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克服逆向思维的困难。我在讲《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时,先给学生播放了小品“打工奇遇”的片段,在学生得到感官享受后提出问题:你认为小品中经营者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消费者还享有哪些权利?你还能列举出一些侵犯消费者权利的行为和事例吗?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有不少学生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这种方法真实、具体,贴近生活,说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做到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增强信息技术,重视教学中的直观性、新颖性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和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环境保护》时,先用大屏幕打出红色的导语:新纪元开始了,春天来了,但是没有鸟语花香,没有绿柳垂荫,甚至没有人类,到底有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呢?随着红色警语的出现,在字幕的旁边又配上了一幅灰色的画面:屏幕上,一群灰色的大老鼠正在发掘人类的化石。随后,提出了问题:是什么灭绝了人类?学生思考,讨论过后,很快有了结论:环境的破坏。后面的课进行很顺利,这堂课的成功就在于利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政治教学中运用,昔日枯燥的政治课堂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中运用正是以她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信息技术在政治学科中的运用,有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符合时代和教学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