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近几年兴起的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为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教材为知识的载体,而学生又必须以教师教学为中介,去接受知识,教师如果能正确运用整体性原理,设计有序的教学步骤,以部分带整体,从点到面,采用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方法,将会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从而使其认知图式不断发展,与教师的认知融会贯通,实现整体把握所学的知识。
一、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整体性阅读”及其教学,就是把文本作为语文阅读教学这个整体中一个环节、一根链条,它既有自身的特殊性,也是整个阅读教学整体中一个部件,其自身在整个教学中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在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认识误区
对“整体性阅读”的内涵理解还存在着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简单化”和“无序化”两方面。这里的“简单”就是把语文整体性阅读的教学理念与策略过分缩小以至于无视其存在。“无序化”摒弃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将文本肢解为几个零敲碎打的具体问题。
(二)教法上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偏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目的的设置往往会发生偏离。主要有两种表现在教学目的缩小和教学目的扩大。表现为:一是教学目的缩小。有些教师为了应试,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教学内容题目化,答案要点规范化。二是教学目的放大。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热衷于对文本政治思想的分析和挖掘,比如上《背影》这篇文章时,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对父爱的感悟上,而对于文章中体现父爱的具体事件及朱自清表现父爱时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则搁置在一边,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思路、艺术特色模糊不清,那么得出的感悟只能是夸夸其谈,缺少真情实感的。这种盲目夸大学生人生观、价值体验的现象就是教学目的的放大。
2、教学过程的简化
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过程简化的现象,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过程的简化,一般表现为:教师忽视阅读过程,不能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揣摩、体味,不能让学生充分咀嚼辞章,动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调动想象、联想去再现、再造,就过快地介入分析、讲解,匆匆地给出结论。这些现象,本质上属于阅读过程的简化,学生主体地位不同程度地被动摇和削弱。
二、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基于上述针对整体性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解析,我们试图从教学策略入手,对该阅读教学法的实施策略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1、理清主线,正确把握文本
教师在教学时,对文本的把握要正确,对目标的定位要准确,应该有一根主线贯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走向。这个主线是一个纲,抓住它能拎起整篇课文。如《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一文中,只要抓住文中的“全神贯注”四个字就行,可启发学生:课文是怎样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抓住“全神贯注”这根主线,就是抓住了这篇课文的纲,这样分析起来,既省力又脉络清晰,学生理解也快。
2、充分读书,感悟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要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精神产物,教师要以今日今人的身份,以此地此时的心境去解读,就会产生自己的理解。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纯洁的心灵,实际上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但如果仅说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就显得有些教条了。这些理解、震撼甚至批评,是对文本意义的重构,是教师一个全新视界的诞生。它是教师对教材对教参感性认识和理性审视的结合,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的独特的视野。它能使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让文本更具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对话的展开。
3、拓宽视野,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最终目的。教师在备课时,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文本有创造性的见地,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如《鲁提辖拳打郑官西》是一篇传统课文,一般来说,教师们将其定位成“遇到邪恶势力,要有正义感”,其实细读文本,将其定位成“遇到邪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这样的其教学设计就更具有了时代性。
总之,如何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资源;教师如何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中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需要语文教师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探索更加切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适合学生的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尤其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