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审美教育激活语文课堂
1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知识技能比重高于情感态度
大部分的老师都能清楚的说出来所教年级的课程目标要求,但是在落实情况上,却不容乐观。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老师仍然在照搬课本和教辅材料,使用大量作业重复不断的训练学生,也就是所谓的题海战术。并且在作业方面,学生大部分也是以“读读写写、抄抄背背”为主,而“动手操作进行实践的作业”以及“发挥想象和创造力的作业”却只占少数。大部分的小学生也觉得把老师说的重点记下来就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将近一半的老师不怎么关注“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特别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能提高自己素养的期望值也不高。
1.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了对课文内容的拔高和任意拓展上或是过于深究其中内容,而学生对文章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却少之又少;二是有的课华而不实;三是不少文章被肢解开解读,使文章过于破碎,脱离了整体背景。
1.3“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们的朗读时间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大部分教师以分析讲解为主,看似有朗读,但几分钟的朗读时间如雁过无痕匆匆掠过,而且很多时候男生、女生朗读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读而读,看重理性分析,少了真正的感悟和体验。
2渗透审美教育的作用
2.1促进智育的发展
一是“以美启真”,美的事物蕴含了更多真的因素,在语文学习中,追求美,可以带来对真理的发现。二是审美教育可以丰富和激发学生的情感,美育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促使他们去探求奥秘,在享受这种审美的乐趣中,不知不觉的获取了知识。三是学生在审美教育过程中,会获得审美享受,并且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还可以学到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四是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直觉能力,激发人的灵感,提高人的想象力,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2.2促进德育的发展
道德教育与恰当的情感相结合,也就是将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融合在了一起,就会深化对道德的认识,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审美教育就是其中的情感。由于审美教育具有自由性、愉悦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可以使道德教育中的抽象理论更加的生动形象,让呆板的说教在情感的作用下变得轻松,促进德育的深化。
2.3促进体育的发展
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形体美,并努力向这种美靠拢,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还可以激励孩子们进行体育运动的训练,放松紧张的心情和躯体,使人在这种审美享受中休息娱乐。所以,美育让学生的精神和体力更加协调,促进他们身体的健康。
3 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3.1细致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所以首先要分析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在领略这种语言美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语文学习中,只有细致的品味其中优美的语言,才可以陶冶情操,得到审美教育,文章的语言美体现在其生动、准确、形象、感染力强。
朱自清所写的《荷塘月色》,语言准确生动,贮满诗意,充满了韵味。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其中蕴含的韵味美和情调美,文章描画出了一幅淡墨水彩,使用比喻、通感等,恰当的使用了一些带色彩的的词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本文还运用了很多叠字,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玉立的洁白荷花,静静的花叶,缕缕的清香,薄薄的轻雾,这些叠字的描写,舒展了语气,加强了语意,读来音韵和谐。
仔细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时,学生们会陶醉在这种美的享受中,感受到景物中所寄寓的微妙的意境,开发出喜悦和满足,激起学生们的想象力,这正是语言美所表现出的效果。
3.2仔细揣摩作品的意境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到的意境,常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景物的传神描写中,流露出作者的思绪和情感,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是“意”,而眼前的景物就是“境”,“情”与“境”的完美融合是文学作品追求美的最高境界。所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美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
3.3不仅要挖掘语文学科中美的因素,还要发挥老师的作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美教育的实施效果。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勤奋学习,爱岗敬业,还要勇于创新,把教学与育人融为一体。将审美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的各个角落。调动学生的美感经验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与联想,这就需要适当的发挥一下教师的特长,比如书法、绘画、朗诵、表演、导演和编剧等基本技能,再把语言知识运用其中,营造出一个审美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使审美教育更好地落实。
总之,在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还可以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去激活学生的这种审美感受,使学生更加真切的体会到课本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精神美,塑造人的心灵,造就全面发展的个性,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摆脱低级趣味,树立积极乐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