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益的策略
有效的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产生高效的学习效益。那怎么才能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呢?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调适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效能
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跟不上“大队伍”,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很多教师束手无策,并为此陷入了困境。怎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个体和课堂整体的学习效能,实现有效教学呢?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调适课堂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不仅包括教室的布置、室外的光线和噪音等外在条件,更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友爱的同学关系,积极向上的班风、勤奋乐学的学风等。温斯坦教授指出:有效的课堂首先要营造“尊重他人、井然有序、卓有成效的课堂环境”。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很密切,理想的课堂教学环境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在适宜的教学环境中,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成长。如,不起眼的座位安排。亚当斯和彼德尔研究发现:不同的排座位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室的中间位置,即教师上课时能够关注到的行动区,坐的学生上课时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而四周的位置,,坐的学生上课时很容易走神,参与讨论也有困难。因此,限于空间限制,可定期更换座位,以实现班级内学生在教学环境上的公平,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遵循时间分配律,提高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习效果最佳的时间是上课后的第五至第二十分钟,此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利用这一时间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解决文本中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最优化呢?先看一个例子:课堂上,一位教授在讲台上放了一个玻璃罐,先拿出一些鹅卵石放满罐子,然后问学生:“这个罐子装满了吗?”学生齐声回答“装满了。”接着这位教授又把准备好的一袋碎石子倒进了罐子里,抬头看着学生,问道:“这回罐子装满了吗?”这次,有些学生迟疑了一会答道:“可能没满。”教授再拿出一盘沙子,倒完后问学生:“这个罐子现在装满了吗?”学生这次都学乖了,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满。”教授又把几杯水倒进了罐子里,水丝毫没有溢出来,这时教授问学生:“从这件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一阵沉默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们平时总觉得一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再也没有时间做别的事情了,看了这个实验我明白了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教授听完后点了点头,微笑着说:“你回答得很不错,的确我们每天可以挤出时间做更多的事。你们再想想如果把放的顺序反过来,结果又怎样呢?学生又陷入了沉思,此时教授告诉他的学生:如果你不先将大石子放进罐子里,而先用水把罐子装满,这样的话石子就没有机会放进去了。我们平时做事应分清主次,要先做重要的事,这就是教授给他的学生上的一节“时间管理”课。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时间分配律公式:时间管理=事件顺序+时间分配。
要进行有效教学,优化设计非常关键。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最优化分配,教师应该事先整合教学内容、定位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策略,还要让学知道学习的顺序及重点。由此可见,立足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效地判断学情,弄清楚学生的现有知识及对所要学习知识的认识程度,再确定教学时间的分配,然后在各时间段里依次放进“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和“水”,这是课堂教学首先遇到的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最优化的关键性问题。
三、把握课堂教学尺度,提高效益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有深湛的专业素养、高超的教学技能、很强的反思能力、似火的教学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等。教师的专业化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处理上,有些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需要透过字里行间去领悟。所以教师不仅自己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而且能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发掘出文本内容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推陈出新,感悟出具时代精神的富有个性的新意内涵。这就是教师需要把握的教学尺度。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写作的背景,当时北方大部分领土被金人占领,诗人在临终仍心系祖国的统一大业,进而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这才是文本的内涵,才是课堂教学的意旨所在。
总之,只要我做到上述三点,就一定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