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下 水上鸭”—从母语负迁移角度比较分析英、汉两语之几点隐形差异
从中学英语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环节转型是从围绕基本句法为重点到以获取知识信息为本位的过渡。那么,如何成功实现从中学英语到大学英语的软着陆,进而完成大学英语教学,获得对英语学习更深层的认识?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阐述:
1. 语音方面:汉语注音平仄四声调号加轻声,大都以单字为发音单位发声用力均匀,一字一音,平仄顿挫抑扬清楚;英语发音有重读、次重读、弱读、连读、吞音等现象,单位发音音量放大在该单词音标元音上。音位,音准,音长层次清晰,语调因此或婉转或澎湃如音乐,恰如唱着说的语言。听起来如行进在轨道中的过山车(roller coaster)。说英语仿佛唱歌,歌唱遵循音韵才更悠扬。唱歌好听之人说英语也相对好听,乐感丰富。学唱英文歌学英语一举两得,也更加便于识辨语流中吞音或连读现象。英语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语音语调都不过分。发音教学应模拟BBC或VOA,亦如汉语教学推广普通话。理论上讲,英语属于表音文字,汉语属于表意兼表音文字。
2.文字方面:汉语的字对等英文的词(胡欣《大学英语词汇解码》2010)。
英语的字母-音素组合使英语的词具有形态发生能力,即词的基本构架未变,但词的数(number)性(gender)格(case)以及词性(the part of speech)已经改变。词的形态发生力使英语的词广泛带有形态功能标志和词性标志,从而使英语语法结构显性化,使英语具有比较易于把握的形态程式,成为以形合性为主的语言。汉语的词不具备形态发生条件,它的微观结构体呈独立的方块形,字与字之间不存在结构联接。这样,就使汉语基本上不能依仗词的本身显示词性,词性的显示只能靠附加助词或在更大的程度上凭借词在句中的意义来判断。这就使汉语的语法隐性化,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使汉语语法结构和功能整个处于隐含状态,使其成为以意合为主的语言。汉语的文字结构(表层形式)使汉语只能诉诸于词汇表现法,而英语则可以依仗形态表意。体现了英语的显性(explicit)特征和汉语的隐性(implicit)特征。汉语的“字”的语法功能宽泛而模糊,因而前“字”对后“字”的选择要求限制较小,只要字义之间的关系有现实的根据,符合搭配的习惯,就有可能进入选择网络,组成语句。英语“词”的结构序列与汉语“字”的结构序列之差异,决定了英语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形态特征和汉语以意合为主的语言形态特征的形成。
3. 句法方面: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相距甚远,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来比喻英语句子,即英语句子是由段不可缺的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宛如节节相连的竹子。笔者以为英语宛如由火车头牵引、节节车厢间由挂钩链接起来的列车。车厢间的挂钩即相当于英语句中与句间不可或缺的连接词(coherence)。英语句子中如果少了连接词如or, but, if, so, because, when, although, in order that, so that等,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支离破碎了;而汉语如果没有连接词,只需从句子本身意思就可以把概念或关系表达清楚,被喻为“流水句法”。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仍行文流畅。如:Conquer the desires, or they will conquer you.你如不能战胜欲念,欲念将要战胜你。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具体而言:
3.1 句子方面: 因为英语中各种连接词与替代词广泛使用,使得英语中出现“多枝共干”式长句,复合句;汉语则常用短句,简单句。请看下面一个英语长句及其汉意。
It was on a Sunday evening, when he was lying in the orchard listening to a blackbird and composing a love poem, that he heard the gate swing to, and saw the girl coming running among the trees, with the red-cheeked, stolid Joe in swift pursuit.
这是个英语强调句,其重心是:he heard the gate swing to, and saw the girl coming running among the trees…,而when he was lying in the orchard listening to a blackbird and composing a love poem 是一个时间状语从句,这两个句子通过it was…that…这个强调句型巧妙地合为一个复合长句,整个句子简单明了,结构紧凑,若用汉语表达则须分成多个短句。
3.2 语态方面:英语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用被动句,即被动语态。因为英语重物称。常常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词语作主语,由于这些“无灵”物称充当主语,使得被动句不必强调动作施行者,就将其置于句尾有by连接;不必、不愿或不便言明动作施行者,就干脆将其省略。此点不同于汉语。汉语中使用被字句或把字句替代。相对而言,汉语习惯于人称化表达,主语常常是能施行动作或有生命物体,所以汉语中主动句多。主谓宾构成句子的主干。请看例句:It has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re is a fir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rt and the liver.长期以来,大家知道心脏与肝脏的关系最主要。
3.3 时态方面:英语又一显著特点是其丰富的时态。不同语言具有不同时态。有的语言甚至很少或没有时态。汉语基本上就是借助词汇来表示各种时间和动作,汉语动词除了“着”,“了”,“过”若干说法与英语进行时,完成时或过去时相对外,别无其他与英语相对应时体形式;而英语不仅有时态,且种类繁多(共有16种时态),区分细微,习惯性强。英语就是通过这些固定语法手段将动作进行过程与状态描绘得更准确更精细,有时甚至能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如:
You’re always asking me such questions!你老是问我这样问题!(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厌烦。)
所以,传递同样意思,英语只要选用合适时态就可以了,汉语则必须使用词汇手段。又如:It has been noted that those who live, or have live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bring a mellow sweetness to everything they do. 人们已经注意到大凡受到死亡威胁的人或者是死里逃生的人对于他们所做任何事总是兴趣盎然。
3.4 短语方面: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本国,本土,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影响。英汉两语就词组而言,英语中词组或短语可谓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与独立结构等,它们语法功能不一而足,可作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与表语等。如:Marriage may be compared to a cage: the birds outside despair to get in and those within despair to get out.婚姻好比鸟笼,外面鸟儿想进进不去,里面鸟儿想出出不来。(不定式短语to get in, to get out 作状语)。相比之下,汉语更偏重以单音节或多音节单词为其基本句法成分,而且其短语用法十分有限。汉语中的精华部分——成语,并不等于英语意义的短语,它们更近似于英语中的谚语或俗语(proverbs or idioms)等。
3.5语段方面: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汉语底蕴内涵较深,以表意为主;而英语属纯符号型语言,即表形语言,以形达意。从写作形式上说,英语需要长短句,汉语上下文只要意思合乎逻辑;英语需要连接词,汉语不需要;汉语形散(divergent),英语形聚(convergent)。汉语的叙述呈流散铺排式,取单层面递进;英语的叙述呈主从扣接式,取多层面递进。英美人思维方式是直线式。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原则。
4.文化与思维方面:
综上,从文化角度概括而言,英语中谓语动词是句子的脊梁,所有时态、语态、人称等统统体现于谓语动词。因此,动词是句中灵魂和关键,属“形合性语言”( hypotaxis )。形合,是指词语和句子是通过语言形态变化和语言形式手段连接来表示结构关系,表达思想的;汉语中,形容性词汇无需谓语便可表达完整的意思,是汉语的关键。如:She is beautiful.她太美了。又,汉语中成语是精粹,高度凝练地用来形容。属“意合性语言”( parataxis )。意合,是指词语和句子是靠本身的语义的贯通,语境的存在来表达其逻辑关系的。意合法指语言的语法关系不是靠形态来表现,而是采取提取意义支点的方法,依赖语义的配搭,语用的因素来反映词语的组合关系,了解句子的意思。汉语最常采用意合法。它跟西方语言重形合,句子各种意群成分的结合都用适当的连接词和介词来表现相互关系不同。汉语有形合,也有意合,但重意合,这是汉语基础层级(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的异质特征的发展。汉语基础层级语言结构不能形成以形态(特别是动词形态)为主轴的发展程式,句子的扩展主要凭借主体(the speaker)意念,与英语讲求接应手段以形合机制为语段发展的杠杆迥然不同。汉语语段以意念为主轴,以意投文,以神投形,犹如中国国画中的水墨写意。由于汉语这种意合法以达意为主,所以汉语句中的各意群、成分是通过内在的联系贯穿在一起的,语法关系有时要由读者自己去体会,所以洪堡德先生在《论语法形式的性质和汉语的特征》一书中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哪里,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虑,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的语法。”
当然,汉语有时很难了解其意,必须了解当时时代背景、文化背景、风俗人情、语义等才能知其内涵。汉语重意合与英语重形合,反映了汉英两种语言系统本身及语言文化的不同现象及差异。
结语:上述的由于母语负迁移作用而导致的几点英、汉两语隐形差异存在看不见的语言冰山之下,只可触碰到,却很难一望而知;又好比游在水面之上的浮鸭,看起来悠然自得,其实它的悠哉游哉恰是由于水下双脚在繁忙地扑水以至其前行。把对比研究分成语言-表现法-思维三个层次,意在摆脱从形式到形式的对比分析,走出类比方法论的老路,究其底蕴及语言层面下的东西,才能在对比语言学中贯彻辨证的、科学的方法论,从而更贴切地对接英、汉双语。旨在助力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