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偏误来源浅析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目的语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从而了解目的语习得的过程与规律。通过偏误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现阶段所达到的水平;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本文着重从韩国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偏误来源地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目的语学习者的偏误来源是多方面的,是由语际干扰、语内干扰、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认知和性格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造成的。本文仅从韩国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有代表性的语际干扰、文化干扰、交际策略、认知和性格特点等四大偏误主要来源来做简略的分析。
一、 语际干扰
语际干扰是指学生已掌握的语言体系(母语)对目前正在进行的语言(目的语)学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常常做出母语与目的语相一致的潜在假设。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当学生想要表达的概念超越了自己目前所掌握语言规则范围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想要求助于自己的母语。这种在母语负迁移下形成的偏误是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偏误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韩语和汉语颇有历史渊源,两种语言在某些方面拥有相似的特点,因此不同的韩国学习者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由于母语所造成的偏误也具有相似性。
例如,语音方面,韩国学生在区分声母“l”和“r”时非常困难,“热”读成“乐”,“肉”读成“漏”,这是因为在韩语当中有与这两个字母发音相似的一个子音存在。韩语在词汇和语法上对汉语的干扰也是相当明显的,下面是韩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偏误的例子:
*下个学期,我中国没有。
学生要表达的原义是“下个学期,我不在中国”。在韩语中“没有”这个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不在”,由于韩语当中“不在”和“没有”对应的是相同的符号,所以在汉语习得过程中这两个词也很容易产生混淆。此外,在此句中,受韩语“主+宾+谓”语序的影响,学生将谓语动词放在了句尾。在韩国学生中由于语序造成偏误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我饭没有吃。
*爸爸给我好吃的东西带来了。
由于语际干扰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偏误,在开始阶段尤为明显,其中已完全掌握母语的成年人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受母语负迁移影响造成的偏误最多。这种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会随着学习者学习的深入,目的语输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二、 文化干扰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形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语言受文化的制约,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像车辆和交通信号灯的关系,车辆的行驶要受到交通信号灯的限制。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特征缺乏认识和了解,就会导致判断失误、相互误解、交际受阻等现象发生。比如,韩国学生造了这样的句子:
*老师,拜托您指正一下我的这篇文章。
韩国拥有“礼仪之邦”之称,十分重视礼仪道德,尊敬长辈是韩国整个民族恪守的传统文化。重视长幼有序,级别辈分,韩语根据对话人的身份年龄等情况,拥有“卑阶、不定阶、准平阶、平阶、准尊敬阶、尊敬阶”庞大的敬语系统。受敬语的影响,韩国学生在上面的句子当中使用了“拜托”和“指正”这样的词语,使句子产生了偏误。由于文化因素产生的偏误还有许多,再比如,听到“出家”一词,韩国学生很容易联想到韩语中“家出”一词,因为有些汉韩共有汉字词虽然在语序上不同,但意义是完全相同的,比如汉语的“语言”和韩语的“言语”、汉语的“限制”和韩语的“制限”。“出家”一词指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而韩语“家出”一词指离家出走,两个词义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在成语学习上对于西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大难题,而对于和中国地域相近,又有相类似文化传承的韩国学生来说就相对容易一些,因为韩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四字词”,像“无事不登三宝殿”、韩语有与之相适应的“麻雀无事不来磨坊”;“无风不起浪”,韩语有与之相对应的“屋内不烧火,屋外不冒烟”;“宁为鸡头,不做凤尾”,韩语有与之相对应的“龙尾不如鸡头”等,所以韩国学生在学习成语时由于文化的干扰所造成的偏误可能相对于西方学习者来说就会少一些。
三、 交际策略
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或是运用过程中,都以积极的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就表现为交际策略。
在一些场合学生要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但现有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不能完全满足这一需求时,他就不得不求助于交际策略。有些交际策略就是产生偏误的根源之一。这种偏误的来源主要表现为回避合和语言转换。
回避是目的语学习者经常采用的策略,学生在对难发的语音、难理解的词汇、复杂的句式,对要说的话没有把握时,就尽量避免使用。回避的方式可能是保持沉默,但更多的是采用替代的办法。大部分学习者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他们大多认为汉字难写、难记,在课堂上也很少做笔记,即使做笔记也是多用韩语,采用了回避策略。在一次和韩国学习者的对话中,她使用“鸡的儿童”来替代“鸡蛋”这个词,使用“一个没有头发的地方”来替代“寺庙”这个词,这些看似“可爱”的词汇替代实际上也是运用交际策略造成的偏误。
变换语言,也是导致偏误发生的一种交际策略。语言变换是指,学习者有时无法用目的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便在句子中夹杂一两个母语单词,特别是当学习者知道教师或交际对方也懂他的母语时,就更容易采用这种策略。韩国学生有时会存在一种侥幸心理有些韩语单词和汉语的发音很相似,即使自己使用母语对方可能也会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一些自己不会表达的单词就使用自己的母语,用汉语的句式夹杂韩语的单词,这种夹杂着其他语言的句子也是一种偏误。
四、 认知和性格特点
人的认知和性格特点也是影响目的语学习的一个因素,与偏误的产生多少有一些关联。韩国是一个性格活泼,善于宣泄自己情绪的民族。这一点在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有体现,相对于其他亚洲学生沉默寡言的课堂表现,课堂上韩国学习者往往是最活跃,和教师互动最多的。老师的提问,韩国学生积极思考,迅速给出答案,有些答案在给出前,大脑的监测体制提示学习者这句话可能不是正确的,或者对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时候,由于性格特点的原因,韩国学生更愿意先作出回答,再等待老师的纠正。当然这样做能使老师很快发现学生的学习漏洞,及时弥补,但这种由于性格的原因说出的病句,实则也是偏误来源之一。
结语:偏误来源地问题本身很复杂,有时是多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难于确定为某一单一的偏误来源;有的则是来源本来就很模糊,难于解释清楚。利用偏误来源分析,教师在对韩国学生汉语教学时可以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的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