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画派山水画作品的临摹与教学
海上画派,又被称作“沪派”或者“海派”,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重要的、颇具影响力的艺术流派之一。又是同中国近代史几乎同时开始的富有代表性的画派,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进程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1.海上画派山水画代表人物及风格
海上画派不仅仅能够继承传统,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身的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自身个性鲜明、自由随性等的流派画风风格;同时,海上画派还十分注重与民间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看中修养和品学,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使得它的作品能够兼具象征性和内涵性,实现美观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最终能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1.1海上画派绘画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海上画派对中国画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大胆地创新和改革。而其中,它对绘画的内容页有着极大的变革,更加充满了当时时代的生活气息,形成融汇中西、横贯古今的绘画风格。在内容上,海上画派的大师们对花鸟画尤其的看重,之后主要内容是人物,再其次就是山水。这些内容尽管是中国画的传统内容,但是海上画派却十分注重将很多西方的各类西方绘画的手法作用于传统笔墨画法智商,例如结构法、西方反衬法、设色法等等,这都使得真个画面的主题显得更加简单明快,形象也多是多数注重形式,以此来追求更好的意境。
1.2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和平民意识的表达
海派画家画风各异,人数众多,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透露出鲜明的个人特点,并且对自我意识的自我表达也更加清晰。在海派绘画的新阶段,人们还更加注重对现代社会的民权民主意识的融入。这些“民主”“民生”“民权”意识颠覆了以往中国传统绘画过程中所注重表达的士大夫思想以及高贵脱俗的文人风气的精神,让绘画从小众走向大众,由“神坛”走向民生,形成雅俗共赏的贫民艺术。这种绘画风格在当时中国正由封建社会体制走向民主共和体制的社会政治的背景下,影响了整个中国后期的画坛以及整个背景下文化的走向和发展。
1.3勇于改革、善于创新
清末民初,外国资本主义开始涌入中国,与此同时,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在此期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的发展,并催生了中国当时最具特色的画派——海上画派。当时活跃在上海的海上画派大胆创新、进行改革,打破了当时画坛的沉寂,创造出了大量符合时代气息的绘画作品,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画风。以海上画派的代表画家吴昌硕为例。
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是将“诗、书、画、印”四绝结合起来的一代宗师,是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重要人物,并与与任伯年、虚谷、赵之谦、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并没有停留于“师法古人”的基础上,而是善于创造,勇于突破。他独辟蹊径,将书法、篆刻等融入到绘画之中,构图奇特、色彩浓烈、雅俗相宜,形成了具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能够师法古人,又能够借古开今,这使得吴昌硕成为了二十世纪、民末清初时期最具有创新精神之一的重要画家,他的绘画创新构成了中国文人画等的重要高峰,对现代画家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2.海上画派山水画的学习方法
2.1注重题材研究以及画法
在学习和注重海上画派绘画之时,我们应当注重海上画派的画法及题材研究。海上画派的色彩通常比较华丽,造型通常比较繁复,深受西方美术表现方法的影响。同时,海上画派中也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无论是花鸟鱼虫、山川风光,还是人物画像,其创作也通常具有浓厚的象征手法,拥有比较充实的内涵。同时,为了应和商业性的活动,其创作通常也是十分注重现实性和实用性。因而,在整个的临摹创作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海上画派的技法和体彩,综合运用民间审美、仿古范畴以及西方技巧,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和探索。
2.2把握时代脉搏、融入革新精神
海上画派之所以能够在民初清末的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并能够在长时间内经久不衰。最大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善于将画作与当时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海上画派的作家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融入时代风格与革新精神,并将其成为了自身长久不衰的重要精神力量。海上画派的画家之中,很多都是以书画为生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业余的。他们在创作中,除了应酬,大都也精于创作,在当今的台湾地区,很多画家也被看做是富豪或者仕绅的高贵身份。这并不是说海上画派的部分作家不能够“独善其身”,而恰恰是这样,让他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中寻觅到了创作的素材,并融入社会中,打造了海上画派最早的特色——雅俗共赏。因此,在进行绘画教学以及临摹的时候,我们应当让国画走出国门,吸收西方画作的精髓,深入生活、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多元审美理念的画作。
总之,海上画派是中国绘画流派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吸取了大量的西方画法及审美特点,得到了多样化、广阔性的发展,而且其画作之中的中国画传统画法、传统审美趋向、民族精神 底蕴等仍然不能被我们所忽视。如果没有民族底蕴或者是审美底线,那么作品也势必没有了灵魂和核心,最终会成为随波逐流的作品,只有华丽的包装或者是时髦的特色,但迟早会被人们所淡忘,失去了艺术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在我们的创作、临摹以及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在反应时代精神的同时,应当抓住民族文化的根基,在作品中体现中国画的文人精神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