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价值取向分析
当代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全能型、复合型、创造性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而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其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育美。它要求美术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绘画基础以及宽泛的美术视野,同时还要求美术老师必须了解和掌握美术教育的规律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一、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第一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这也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老师的身份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教育的中心,学生则是处于被动接受和吸收知识的状态,并且将课程和知识混为一团,认为课程就是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教学的中心。但是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中,明确了课程的内涵,即集知识、活动和经验为一体的课堂实践,主要包括了体验课程和文本课程,它是对老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有机整合,并使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四维互动。课程的性质也由过去知识的载体转变成了师生探索和研究新知识的一种媒介。学生则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主体和自身的主体。学生在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知识。并且明确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等同地位,即均为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为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复合型人才,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进而将此理念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灵活的应用于美术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培养与发展,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整体能力水平与素质的提升。
二、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第二价值取向是“大美术”教育观。 所谓的大美术教育观是指在新的课程教育教学思想引导下的美术教学外延,并将美术教学的内容不断地深化、将美术教学的渠道和路径不断地拓展,使美术教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不断地优化。传统的美术教育与大美术教育在教育的宗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即工艺与绘画阶段、欣赏阶段以及课外活动阶段,虽然在教学活动中明确了这三个阶段的共同地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却并没有重视课外活动这一第二课堂的开展。而大美术教育则是关注社会、科学以及技术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关心技术与科学的社会价值,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究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的精神,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作为了美术教学的整体,并使两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优化了美术教学的模式,同时也将美术教育的延伸性与补充性列为了美术教学的重点。
三、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第三价值取向是创新教育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创新,故而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得以发展的原动力。而二十一世纪作为一个科技、经济、信息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也可以视为是知识创新的时代。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地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而老师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之所在,故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创新能力与创新价值取向。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老师则可以将此教育理念自觉地转变成为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创新性美术教师是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传授两者共同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并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将培养的重心由知识转变为能力和思维。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四、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第四价值取向是生活化、现代化和综合化。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是创新教育。随着社会和职场竞争的加剧,为了有足够的立足之地,老师必须具别较强的社会适应性、鲜明的个性、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丰富的学识等。而在当代美术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老师的综合素质与文化程度。故而,美术教师必须去重新认识和审视基础知识及其内涵,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同时还要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理科各种专业领域,不断地积累和沉淀知识,拓展教学的视野,满足当代社会教育的需求,进而能够顺利完成当代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结语: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师的价值取向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各种价值取向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与相辅相成性。在后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各种价值取向的培养与应用,并将其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正确的渗透与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大教育观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将所掌握的知识灵活的应用于问题分析与解题过程之中,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的提升,使美术教学充分发挥它的育美能力,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塑造学生完美品质与人格的真正沃土,凸显美术教学对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