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分析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教师考核的目标来设置,否则,再好的指标,再好的模型,形成的考核结果也会背离考核的初衷,难以发挥考核的效能。对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应从以下6个模块进行:师德、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并在对现有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一、师德
高校作为学者云集的公共机构,拥有着独特的高校文化,高校运行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这种高校文化所倡导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即师德或教师的修养。考核评价的宗旨就在于促使教师自觉养成这种职业情操,遵守职业规范。师德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核心所在。很多高校都把师德作为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等的重要指标,在考核中重点考察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学术道德等,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是教师实现培养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教学是高校教师工作的根本。但由于教学成果的体现是一个相当缓慢的长期性过程,且不易量化,相比较而言,科研成果具有更高的显示度,加上现行的职称评聘政策、绩效考核评价政策的导向,相当一部分高校和教师都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必将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众所周知,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大学,要高度重视作为学历教育基础的本科教学工作。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两方面,教学过程的考核内容主要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指导毕业生设计(论文)、教学工作量(如授课时数)、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奖励、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承担教学改革项目与课题)等;对于教学质量的考核除考查学生考试成绩指标外,目前大多数高校还采用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同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科学研究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手段,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考核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一个高校整体实力和水平的体现。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也成为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高校教师科研业绩测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定量考核的内容当前各高校对教师科研工作考核以定量为主,考核依据是教师完成科研工作的业绩。2、科研投入测评科学研究需要有多种资源投人。有些高校还对教师科研投入成本进行测评,其中包括投入的人力成本;投入的科研经费成本(含调研费、资料费、差旅费、咨询费、成果鉴定费等);用于科研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及维修费等。3、科研业绩的时效性评价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工作,不仅需要投入精力,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课题研究和成果的鉴定验收一般都会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因此,对教师科研工作还需进行时效性的评价,对科研业绩的时效性评价主要是考评科研工作所花费的时问以及科研成果在应用、转化中发挥效用的情况。
四、学科建设
学科是构成大学的基本元素,是大学发展的主要支撑,正如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所述:“无论哪里,高等教育的工作都是按学科和院校组成两个基本的纵横交叉的模式。”学科建设水平是一所大学科研水平、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装备设施等实力的综合体现。对教师学科建设考核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发展(学科点申报、学科规划等)、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国内会议,指导国内访问学者等)、学科队伍建设(梯队建设、人才培养引进)等工作。
五、服务社会
社会工作是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承担的社会服务工作。对教师服务社会情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在国内外学术团体兼职、参与情况,学术影响、学术地位以及担任校内党政职务情况等。
六、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人才。教师评价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考核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指标包括指导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