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庭教育之比较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国家的发展与否、国家之间的竞争乃至于时代的进步,离不开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有效的方式。学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主要载体,承当的主要任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知识传授、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磨练。然而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掌握多少知识,还包括他对事物的感知和判断能力、他的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与人相处的社会技能,这些情商方面的积累是学校教育力所不能及的学习领域,而家庭教育恰好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完美的补充。多年来,由于在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不仅仅是体现在文化反差强烈的东西方之间,就是在文化一脉相承、地域上一衣带水的中国与日本之间,也能清晰的感受到这种家庭教育上的泾渭分明。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传承极具渊源,在一段时间内都成为对方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进入新世纪以来,两个的教育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在家庭教育问题上,都在各自的教育征途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从两国的家庭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清晰的看出两国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的传承和发展。
一、中日两国家庭教育的发展现状
1.1中国家庭教育现状
对中国这个以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生活单位的文化国家来说,家庭就意味着一切,这集中体现在对孩子的关心之上。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子孙满堂换成了一根独苗,许多家庭是一群长辈守护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掌上明珠已经不足以形容这种溺爱的程度。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中国的家庭教育也就可以总结为“享受”教育,孩子们更多的是在童年享受各种贵族待遇。在人际关系上,独生子女的待遇使得他们从小就缺乏对他人的尊敬和分享,考虑问题更多是只关心自己,无暇顾及他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使得许多家长热衷于提前教育和能力教育,小孩子被迫参加各种培训班和等级考试,近视低龄化日益严重。新生代普遍缺乏社交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对于课表外的知识所知甚少。家长与孩子之间,由于中国式家长“包干式”的培养模式,家长甚至为孩子考虑到了孙子出生之后的生活,导致“啃老”现象普遍存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一方是无私的付出,另一方却是出于叛逆对于家长的“苦心”毫不领情,功利心太重的教育模式,使得中国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
1.2日本家庭教育现状
日本教育也曾经历过中国应试教育的魔鬼历程,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是自杀的现象曾经是一代人的梦魇,然而在施行教育体制改革后,日本的传统家庭教育发生了重大改变。学校承担了系统化的功课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带领孩子学习如何生活,家长和孩子一起游戏、外出旅游、做家务、等等,孩子们在家里面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庭任务,他们要从小时候开始学习管理自己的生活空间,帮助家长们准备饭菜,学习家务,家长们每天都要叮嘱孩子们尊敬长辈老师,这是日本孝道教育一个重点。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苦难或者疑惑,家长们首先做的是鼓励他自己勇敢的去尝试改变,而不是代劳或者一语道破玄机,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再是万能先生,学习是相互的。但是日本教育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譬如日本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认同感,社会存在感不强,缺乏正义感和普遍的道德观念,这是家庭教育疏忽的地方,也是日本家庭教育急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中日两国家庭教育的分析对比
从对两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上来看,无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还是家庭教育的方式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也可以在一次次中日学生的交流活动中看出两国的孩子风格迥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对比。
2.1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两国家长的不同教育理念,决定了两国的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是差异颇大。中国的家长更希望孩子有“大出息”,成就一番事业,孩子们更多了承载了上一代甚至是上几代人未竟的梦想,学生们往往身兼多种技能,但是在社会交往、生存能力和情感处理上有所不足,家庭教育呈现头重脚轻的偏向性。日本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对教育的目的看的不那么重视,个性教育和独立性教育占据了较大的空间,对孩子们生活能力的培养重于对学习分数的重视,日本家庭教育更重视礼仪和团队协作,但是缺乏能力教育,心理疏导工作也是亟待加强。
2.2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更多是提供经济基础,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性不高,孩子们得自己去通过一个又一个考试,为自己的人生简历增加内容,这就是中国孩子的童年剪影。这也使得中国的孩子大多心态早熟而社会经验及其短缺。日本家长会全程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把自己看作是受教育的一份子,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各种学习和生活技能,但是日本的孩子等级观念较重,普遍都有较重的生活压力。
总结:
本文从中日两国的家庭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两国在家庭教育上的巨大差异,为家庭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