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互动”成为通往高效语文课堂的一条幽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地选择运用教学策略,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焕发活力,实现高效。那么,该如何去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苦苦的思索。笔者以为,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摇篮,是体现尊重与欢乐的乐园。因此,对话-互动的课堂具有一定发展潜力,能有力地推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众多通往高效语文课堂道路中的一条幽径。现就本人就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对话、互动的一些实践感悟发表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转变角色行为,让课堂“热”起来
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提出探索性问题后,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要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听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叙述方式的声音,特别要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在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进程中,教师还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教师此时应以“顾问”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学习方法、疑难问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适时的建议与指导,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做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与促进者。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二、营造和谐氛围,让课堂“欢”起来
师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都是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情感表达方式的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和尊严的人,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尊重为原则,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安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对学生的创见要给予最大的肯定,恰如其分的表扬,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要尊重理解;对不正确的见解教师、恰当的引导,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评价。只有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互动,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
三、创设对话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任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必须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孕育、生成、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儿童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语言、文化、知识的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场所和“基地”。因此,情境对于有效的教学是十分关键的。在当前新课标精神的要求下,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开放的、富有童趣的、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唤醒学生思维的能动性。阅读教学策略很多,可以因文而异。如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类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可让学生扮演科学家的角色,要求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通过学习探讨向同学“讲授”;教学《烟台的海》等写景的文章,可让学生当导游或讲解员,把课文改写成解说词(解说词尽量使用课文的语言)——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准备向“游人”介绍那些方面的风景和知识?或者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会向导游咨询哪些问题?教学《三借芭蕉扇》这类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故事内容表演出来。有了情境,学生就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在情境中,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学习。在对话与互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灵感得以闪现,智慧得以开启。
四、精心设计话题,让课堂“动”起来
“话题”是“对话-互动”的“媒介”,是促进对话互动向深度发展的动力。课堂上,真正的话题决不仅仅是师生或生生之间的“问答”。更应该是能引起师生共同兴趣、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的话题。教师要通过创设出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互相对话的交互话题,引起师生参与课堂讨论,共同走进课文、融入课文,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我在教苏教版第十册的《半截蜡烛》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场斗争中你最敬佩谁?为什么?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感知、个性理解,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悟。在热闹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思想交流中,自然体会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机智、勇敢、镇静、爱国的品质。在这样的对话-互动中学生充分发掘出了自己地聪明才智,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对话-互动”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形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师教改理念、教改能力的需要。只有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倡导对话-互动,才能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充满灵气,充满生机,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