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岗位素质下的教育管理目标定位及实践
提升学生岗位素质是当下各高校急需解决的课题。但从实践来看,高校似乎更愿意关注学生的就业率问题,而对于学生内涵发展的驱动因素较为忽略。对此,笔者将借助此文对教育管理目标定位及实践主题展开讨论。
以下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解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管理目标定位。最后,进行实践的路径构建。
一、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解读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对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解读。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解读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来解读:
1.整体方面。整体方面处于学校层面的解读,该人才培养目标直接植根于人才所属层次的培养目标之中。
2.局部方面。局部方面则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解读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对人才培养方式的解读
1.理论教学。该形式的目的在于建构起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今后岗位技能拓展的认知前提。
2.实训教学。实训教学直接侧重于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知识的正确性,以及借助知识完成必要的任务。
(三)对人才培养制度的解读
人才培养制度是确保各类型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统称。其中,激励机制的功能在于激发高校全员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约束机制来说,则是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表等章程规范人才培养的流程。
(四)对人才培养环境的解读
1.学生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教室学习环境和图书馆自习环境。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仅依赖于制度保障,还需建立跨部门间的协同机制。
2.学生生活环境。高校生活构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又是由起居环境、用餐环境,以及其它环境构成。
二、解读基础上的教育管理目标定位
结合以上四个方面的解读,并针对提升学生岗位素质要求,以下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教育管理目标的定位。
(一)提升岗位技能的目标定位
岗位技能构成了岗位素质的硬件要素,并直接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联系。但无论面对怎样的专业方向,其所建立的教育管理目标在总括层面都是一致的。
1.教学管理上的目标。前面已经提到了教学在理论和实训等两个方面的培养内容,若要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则需要优化两个方面的课时比例,以及在课程内容编排和实训环节创新上下工夫。
2.资源配置上的目标。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上,支撑起上述两个方面的培养需要,则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难题。因此,应在开放的体系下完成人才培养,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充实学校办学条件。
(二)提升岗位意识的目标定位
岗位意识属于学生岗位素质的软件要素,其通过工作态度来推动岗位技能的发挥。可见,针对这一环节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结合上文所进行的解读,可将目标定位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及拓宽实训功能上。
三、定位驱动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实践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建立提升岗位素质的目标
上文已经归类出学科门类,不难理解,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其所需要的岗位技能是不同的。因此,各系部、招生就业部门之间应形成联动机制,共同提炼出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核心岗位技能。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二)完善理论和实训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应完善以校本要求为指导的,教材体系、授课形式。笔者建议,可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出若干门教材,从而更好的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训教学环节应努力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联系,从而在岗位实践中提升起学生的岗位技能和意识来。
(三)优化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
建立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十分必要,这将指导学校今后的培养工作。因此,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系部应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从而跟踪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通过情况汇总、分析,来优化现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当然,还应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引入相应元素。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针对提升学生岗位素质的讨论还将在更广泛的视角下进行,而笔者也只是结合自身体会所进行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当前应构建起学生内涵发展的基础,即岗位素质的提升。根据目标定位,教育管理实践可围绕着:建立提升岗位素质的目标;完善理论和实训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等三个方面展开。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