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一低”心理疗法在中职记叙文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中职生的共性心理特点
(一)身心都处在不稳定的过渡期
因为年龄缘故,中职生识别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差。独立性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且他们一旦沾染这些不良影响,又很难根除。另一方面,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比较敏锐,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因此他们好动、多变。由于自控力、识别能力比较差等特点,给课堂学习带来了诸多不稳定的甚至混乱因素。
(二)厌学情况比较普遍
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处于强烈的心理逆反期,家长与学校对他们的学习督促很紧,他们就表现为反学习现象。他们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失学习的兴趣,上课要么睡觉,要么干脆旷课,抄袭或是放弃作业的现象普遍。这类学生也使得教师逐渐放弃他们,形成恶性循环。现在又出现了新的厌学情况,就是沉湎于手机网络中,自娱自乐,完全将学习置之脑后。
(三)盲目性大
中职生内心非常自卑,缺乏自信心,渴望被关注、被重视,但是家庭、社会对他们的误解,让他们自卑更加容易滋生,不知道自己来学校是做什么的,更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将来有何用处。有的老师问他们为什么来上学,他们会说,又不是我要来的,都是家长让我来上的。结果,他们会表现为漠视学习、厌弃学习,对人生观、价值观、自由观等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这种情形也是“羊群效应”的反映。“羊群效应”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从众心理、群体压力、传染等。因为学生内心的脆弱,他们就像羊群一样抱成一团,只能从别人身上、从小团体上获得支持与力量,因而更容易受他人影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抓住中职生这些心理特点,我们要合理地设置课堂教学,走近他们,呵护他们,因材施教,不能把应试教育的灌输、训斥、强压带到职业教育中。
中职生的写作心理特点
(一)中职生写作心理障碍
中职生对记叙文写作不感兴趣,加之写作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不能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命题,使学生认识不到写作的实际价值。
戴宝大、梁启虞1990年的研究发现, “差生”存在的写作心理问题更多,这些问题通常表现为“惧怕心理,通常不愿上写作课,不愿写作;对抗心理,常乱写或不写作;应付心理,写出与写作要求完全不相干的内容,尤其是以乱抄一首歌的歌词在作文本上居多;依赖心理,常求助于家长的帮助或抄袭别人的写作。”
(二)中职生写作心理冲击
中职生在初中阶段一般处于班级中下等的层次,一些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求成心切,总希望学生写作水平进步快些,而学生一旦达不到这种期望,教师灰心丧气,训斥学生,他们偏爱优生,对他们笑脸相迎,不断鼓励赞扬,相反,看不到中下程度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能及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加以肯定,更不会体谅这些学生的难处,使其得到应有的指导。这种心理冲击就会带进职校,学生表现比较顽劣、比较叛逆。
(三)中职生缺乏写作心理能力培养
现在很多中职生在写记叙文时,过多的将写作时间用于涂改和拼凑作文上,而忽视了心理能力对于写作记叙文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心理上还没有想清楚明白,就拿起笔憋句子,挤作文。多年来,教师都比较重视记叙文写作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心理能力训练根本就不被重视。学生缺乏心理能力,也难怪记叙文写得支离破碎了。
(四)中职教师的不良归因
有部分中职教师不愿走进课改,不用新理念启发学生,不用心鼓励他们。总是说学生作文不好是小学基础没打好,或者认为是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写作习惯与阅读习惯,总是将责任推给学生,推给学生过往的教育阶段,因而中职生的写作教学几乎处于荒漠阶段。如果中职教师再缺乏热情与耐心,不独辟蹊径,找寻到适合学生写作发展的路径,只能将写作教学带进死胡同。
将写作教学从文章的模式构建和技巧训练的牢笼中解脱出来,改变中职生被动作文,真实的思想情感因长期被压抑而逐渐淡化的现状。写作教学只有解决学生的内驱力问题,整个写作活动才能够动起来,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一高一低”心理疗法
(一)“一高”是指激发高昂的兴趣。
多给中职生架构记叙文写作之“柴火”,然后创设情境,用教师的激情去融化记叙文写作之冰,点燃学生内心高昂的兴趣。在学生燃起希望之际,老师顺势引导,驱动学生进入“情动而辞发”的状态。教师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在这种高涨的情绪、强烈的写作愿望下,促使学生写出一篇篇富有生活之趣的记叙文。
(1)创设赏析的课堂情境
美文赏析。美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象的形式来表现的。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的。要让他们感受到美,从而刺激学生“心向往之”,触及他们的写作最近发展区,形成驱动力。
(2)创设课外写作情境
鼓励他们写周记,摘抄或者是自己创作。如果实在不想摘抄或者创作,可以变换一种方式,将自己的爱好特长写下来或者用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都可以。一旦发现学生自己创作的东西,就要如获至宝,悉心加以培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挥榜样的“正能量”,从而带动全班学生加入课余写作的行列中来。
(3)创设讨论的动态情境
利用集体思考的方式、使故事相互交流,思想相互激荡,发生连锁反应,以引导出创造性的思维。讨论中,不要批评别人所讲的故事,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所说所讲,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这能够激发团体的学习气氛 。
(二)“一低”是指给学生写作的门槛要低,人人都可以跨过,即降低记叙文写作的要求。
首先,不讲解冗繁的记叙文写作常识。
学生对记叙文常识很排斥,也很反感,如果还用传统的教法传授给学生记叙文写作常识,学生会与记叙文写作对立起来。所以,在训练中,我们可以绕开技巧,顺着学生写作心理之藤摸记叙文写作之瓜。
最贴近学生记叙文写作的就是学生自己的家庭。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引领学生挖掘素材。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这里的兴趣爱好不单是指良好的被社会所公认的赞赏的兴趣,也可以发现学生一些特殊的兴趣爱好。
另外一个角度是学生身边的人。能打动学生的引起学生写作欲望的是现实中生动可感的生活,生活中学生总会关注到自己身边的一些人,这就是写作的素材。比如,卖豆浆的大妈,卖奶茶的服务员、经常光顾的饭店的老板或者服务生等等。
还有一个角度,学生生活的校园。校园里总会有学生关注的人或者事件。尤其是学生的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学生都能记在学生心里。
这些角度都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易于学生接受,那么,写作的门槛降低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上升了。
中职记叙文写作“一高一低”心理疗法,在记叙文写作指导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旨在促进中职记叙文写作的研究策略,从学生写作心理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心理能力,在诸多同仁构建的各种记叙文写作指导策略的板凳中,钉入一颗写作心理的钉子,以求深入学生写作的内心深层结构,找到指导写作的真正规律,反馈于教学,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