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数学课单调枯燥,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要想使数学课变的生动有趣,首先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沟通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氛围。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也应肯定敢想、敢说的一面,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其次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朋友,即使自己的心情不好,也不能在课堂上表露出来,或对学生发怒,使课堂气氛紧张沉闷。
如讲《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找准相等关系的两个量,然后列出方程,解答。一般学生都能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也有很多学生提出了很有创新但不正确的方法,我们就不能指责、批评,应对“创新”方面予以肯定,并加以指导。
二、恰当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新学期开始,全县推广“洋思经验”,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尝试,认为这是数学课堂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即在课堂上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通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在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在让学生创造性地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然后,师生共同解决疑难,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学生从压抑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获得了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过程有过去教师教(传授、灌输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过程。由认知的过程变成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己去探索、发现、找规律、不停地创新的过程。
三、创造性的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将各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运用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提供色彩鲜明的真实画面。还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精心设计新颖的练习,开展有趣的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意识,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相遇问题》时,让学生分组参与活动,体会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然后提示学生联系自己出游、上学等生活实际,自编应用题,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测量》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动手测量,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还让学生自己制定游园计划,设计游园方案,把目的、路线、费用、安全等实际问题统筹安排。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是艺术,艺术在创新;教学是学问,学问在探索。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导在学生的求知欲上;其次导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第三要导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反馈、反思、迁移的方法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对每一节课,必须精心设计,激发兴趣。通过启发、引导、点拨,引发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学生能讲的,教师一定不讲,让学生主动讲解。
五、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
例如,“张师傅要加工1050个零件,计划25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的是原计划的1.25倍。实际完成任务用了多少天?”
一般列式为:1050 ÷(1050 ÷ 25 × 1.25),有的学生创造性的列为25 ÷ 1.25 ,加工总数不变,实际效率是原计划的1.25倍。经过动脑列出很简单的式子,老师对这种创新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加强实践操作训练
通过实践、观察、动脑、操作,在直观中发现问题,找出事物间的联系,迸发创造力,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佳途径。
例如:教测量、面积、利息等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实践、思考、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
总之,教师对每一节要精心设计,通过启发、引导、点拨,使学生在创新中求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教育的目标,同时还是教育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