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开发的实践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其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结合的一种努力,它应让学生在尽可能多的占有课内外、科内外资源的情况下,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项目的实践,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内涵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我们看到在实际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有的老师过分依赖教材,不愿意挖掘身边有效的语文学习资源;有的老师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在进行综合性教学中局限在语文本位中;有的老师就是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成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使得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发生偏离。
所以我们要通过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的研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善用课本资源
1、课前铺垫
在文本学习之前,可以引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材料,作铺垫来丰富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长城和运河》前,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长城和运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根据自己确定的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自由组合活动小组,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学生或通过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城墙和运河的知识;或搜集有关长城和运河的照片、图片及说明文字;或回想一下自己读过的有关长城和运河的诗文,感受长城和运河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或搜集有关长城和运河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从这些传说、故事中体会长城和运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系列内容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对长城和运河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新课的学习起了开渠引水的铺垫作用。
2、课中拓展
在课堂解读文本时,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文本的疑点或文本的留白处,学生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此时,作为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捕捉动态生成的“疑点”来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学生们都对神秘的海底世界非常好奇,学生围绕“海底世界”提了不少问题:“海底世界的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危险面前,它们如何保护自己的?”, “占地球总表面积三分之一不到的陆地有人类,占地球总表面积三分之二多的海底世界有没有智能生物?”等等。面对学生充满了探究的兴趣,我把握住这一可贵的生成资源,抓住学生们的兴趣,扣住课堂,开展了一次“海洋动物的本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系列实践。
这样的活动既深化了课堂争论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积累,在知识上起到了曲径通幽的作用。
3、课后延伸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延伸,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在学习语文中应用语文,在应用中学习语文。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从中生发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这样的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同学们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升华学习主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强化学科整合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通的,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学科要打破学科界限,提倡跨领域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单是本学科本单元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还能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从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数学等学科与语文相通的内容入手,提炼活动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让学生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如:春天来临的时候,一年级语文课上《春笋》一文,常识课中有“春天的花”单元专题,美术课上学生画春天,音乐课上学生唱歌曲《春天在哪里》,科学课上老师给大家解释春天的一些自然现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提炼出以“畅想春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孩子们说春天、画春天、写春天、唱春天、舞春天、颂春天。从学科融合中提炼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不仅使学生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锻炼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更深深体会到学科之间的关联与渗透,消除了对某些学科的肤浅认识,全身心投入到多学科的学习中去,进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整合听、说、读、写
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既为听、说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读、写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给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其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比如以“我爱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可以设计出这样几个活动:
1、“采访小书迷”。请学生做一次小记者,采访一下周围爱读书的人,请他们谈谈读书体会,然后仿照《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记录下来。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习作,投送给学校红领巾广播台或某报刊编辑部。
2、“举办读书故事会”。请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然后举办一次读书故事会。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口才,还能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3、“组织读书兴趣小组”。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三、五人为一组,共同商讨如何开展读书活动。如可以去图书馆或书店看看,了解图书都有哪些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分分类,做个书目;找几本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做一些名言锦句摘抄;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则日记。
4、“读书成果展示会”。读书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展示活动,如读书小报、名言锦句本、获奖作文展出,自编读书小品,谈谈读书收获等。
四、利用社会资源
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如指导学生对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的仪征月塘雨花石文化资源利用进行调查,查找有关文献资料,采访有关人士,通过网络咨询、下载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师生共同研讨写出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招商引资建议,开发利用号称“石中皇后”——雨花石文化”旅游资源。开展《小蜜蜂行动》综合性学习时,错别字调查小组,除了查找纠正学生作文本、摘抄本上的错别字外,还到深入社区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考辨大街小巷店名、广告牌、宣传栏的用字,关注影视对白,网络语言,区分正误。最后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以此提示学生在写作中少写错别字。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它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生活,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得到运用,从而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阅读能力、口头表达以及写作的能力,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