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精髓应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思维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了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的策略,现结合教学实际,具体阐释如下:
(一)、创建和谐的课堂阅读环境。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过程,它需要和谐的课堂阅读环境。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安全感,有利于减轻学生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主动阅读,主动探索。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讨论项羽的人物形象时,有的学生就说项羽没有魄力,优柔寡断,是“妇人之仁”;还有的学生说他放虎归山坐失良机,根本配不上“英雄”二字。面对这样的评价,我并没马上表述我的观点,只是鼓励他们继续分析,项羽为什么会这样做?想想历史上项羽的英雄业绩,进而客观公正地坪价他。经过一番探讨,先前的观点慢慢的转化了,但他们的自尊心丝毫没有受挫,积极性依旧很高。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他只是形式地、被动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不能坚持学习。如何使学生有阅读愉快体验呢?我抓
住语文学科本身绚丽多彩、包罗万象的特点,课前坚持3分钟美文品读或文化名人名句介绍,接下来新课导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方式,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抒情,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用图片、实物、标本、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或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等。比如在讲戏剧《雷雨》时,用讲述法导入: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大学学生怀着对旧中国封建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愤笔完成了他酝酿五年的剧本。一年后当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费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眼泪。在巴金的热忱帮助下,这本剧本终于在1934年《文学季刊》第三期上发表了。它的发表立即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剧团竞相排演,并拍成电影,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 在具体鉴赏文本中,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阅读与鉴赏情景,把活动引进阅读课堂,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重视预习。
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预习文本呢?首先初读课文,按“导读”提示、注释自学,接着深入理解课文,围绕课后思考练习进行。在预习中要解决重点词句,寻找出文本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准备课堂提问。比如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解之处勾画,准备课堂质疑 。
(四)、示范引路。
盲目的自主学习是没有方向的。明确学习目标后,没有具体思维步骤的自主学习是低效的。中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体系编排的,每单元由同体裁优秀作品篇目组成。教师可以将精读课文作为鉴赏重点,作为自主学习的示范引路。将精读课文按相应单元的鉴赏要求、步骤展开鉴赏,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在鉴赏中找到阅读某类体裁文章的精髓,形成自主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小说时,学生都知道要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知道刻画人物是小说的中心环节,但人物和情节、环境有怎样的关系?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主题把握需要依赖那些因素?这都要引导。明确了该怎样自主探究学习某类文章后,就可以利用自读课文让学生实践了。
(五)、课外延续。
课外延续、课外拓展已成为一种共识,这是大语文的要求。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灵活运用。课堂阅读教学说到底是“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进行大量的阅读,还是要在课外完成。
(六)、积极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给学生以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积极的评价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首先,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希望和喜悦。其次,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评价。教师要调动学生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对教师进行评价。
当然,尊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结果并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是要求老师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学习的激情,而教师必要的点评及必要的“拨乱反正”则应该是阅读教学中必须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