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语文教育应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作者:刘正强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5-13人气:1144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进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对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全面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这一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根据现代教育学、社会学理论,理论界为人的全面发展设计了三个发展向度:知识体系、情感体系、价值体系。应试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工具理性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体系的建立和培养,导致学生工具知识丰富,情感贫乏、价值判断力差的现状,片面的发展,形成了“有知识没文化”的一群人。面对如此情势,进行教育尤其语文教育的人文反思是必要的。

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学科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很早就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其中重要的手段就是实施审美教育。中国古代的“诗教”、“乐教”说法以及古罗马“寓教于乐”的论点,就是人类美育实践的理论总结。1875年席勒提出“美育”的概念,标志着美育在理论上的自觉,这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针对工业经济机械化生产中“异化”现象提出的对策。20世纪中后期,由于工业化的加剧,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加大,美育便由消极地抵御“异化”现象转而变为积极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实现了由“情感教育”到“素质教育”的飞跃性转变,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教育实践表明,美育在培养人的完整的创新思维体系和开放和谐的心灵结构、在医治人们的心灵僵化、情感枯萎方面,在满足商品和市场的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作用。这就为我们把人文教育同中学语文教育结合起来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是指一种开化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必修学科,主要包括语言、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具体的学科。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有很强的人文主义传统,诸如“仁者爱人”、“悲天悯人”的思想就源远流长,建国以来,人文教育的传统被淹没在知识性的科学教育之中,像语文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也出现了工具化、忽视人文性的倾向。

一般来说,人文学科具有价值导向性,人文性等特征,它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和审美体系。所以人文学科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而且是传播和引导一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教育。尤其像语文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它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桥梁,它对陶冶情操、砥砺品行、增强坚韧奋发、积极进取的意志,对于培养分辨真伪、鉴别美丑的能力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即对人的知、情、意、行都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历史上除了用“礼教”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提升人的素养的“诗教”和“乐教”体系,对中国古代人性的发展、人的情感的培养、人的素质的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一方法的根本就是把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诗”、“乐”这样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人文教育,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为此,人文学科教育应积极贯彻审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以利于人文学科中“善”的、人文素养的因素被接受、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素质。这对当下社会尤其重要。

语文教育不仅承担着锻造一个民族语言能力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与民族优秀文化的成果捆绑在一起,其工具性与人文性是难以分割开来的。由于应试等外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学校语文教育紧紧抓住语文的工具性,往往忽视了人文性,致使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中学语文教育是打造学生基础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学生素质的重要阶段,我们不能因为教育理念的失误而给予学生“语文只是一种工具”的错误认识。因此强化教育者“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的意识是当务之急。

二、语文教育的本位: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要靠两种能力:情绪能力(情商)和智力能力(智商),于是文学艺术也只有在“才”与“情”——智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和创新中才会产生。离开“才”(智慧与思辨)仅有“情”语言文学可能失去理性,议事肤浅,构不成艺术;离开“情”(情感与道德)仅有“才”,语言文学可能流于形式,浮于辞藻,走失人性之美,看不到各色人生丰富精神世界的展示,使人无动于衷。可见,“才”是“情”的思辨认知基础,“情”是“才”的精神秉性支持,两者相依为命,相映生辉。无论欧美亚非文学还是中华汉语文学,凡名著名篇流芳百世者,都必然是“才”与“情”高度完美统一且个性优越的艺术典范。

纵观中西文学,凡大作家、诗人、小说家,往往都是“才”与“情”的完美结合者和创造者。中学生已接受十年左右的汉语言文学熏陶和奠基教育,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才情”基础,他们最需要的是这种“才情”的提升,“才情”的个性优化,以及“才情”的不断创新与更新,从而摆脱庸常、狭隘与幼稚,为语文素质跨越式发展开道辟路。

当前,新课程体系为实现语文素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一般地,学校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是一个民族文化思想和美学思想的重要存在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从体裁上看,有记叙文、说明文、诗词、小说散文、戏曲等;从内容上看,有神话、寓言,也有真人真事,有歌颂真善美或鞭笞假丑恶、咏物抒情、阐明事理,也有反映和描写自然风光、社会风貌、艺术世界的。从内容上讲,都具有内涵美的魅力和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很好材料。它既涉及了美的存在形态,又涉及了美的表现形态,各种各样的美和美的表现形态汇集在一篇课文或整个语文教材体系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色彩纷呈的美的世界。同时,语文教学的改革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性。仅就现在所见的新编的语文教材来看,文学教育已成为语文教育的鲜明特色。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部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把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高层次目的定位成“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①这就为语文教育实施美育、实施人文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指明了方向。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最终要达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目的,加强语文教育中的美育是必需的,因为它可以强化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并使语文教育由“技”进乎“道”,具有人文性指归,从而超越知识教育的层面而进入人文教育的层面。

三、语文教育应实现受教育者才情个性的优化

作为人类自身制造的反映人类思想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就植根于各民族的语言文学中,汉语文学尤其如此。中学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突出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育者应该实现:

1、教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中熏陶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精华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教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舒展才志。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让心灵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少一些咬文嚼字的工具性束缚。

3、让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让他们懂得草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感受人间真爱。

通过这样的语文教育,最终实现个体“才情”的优化,使个体的人成为整体的有“才”有“情”的人,实现“智商”与“情商”的和谐配置,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实地讲,语文“才情”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②从个性发展看,语言素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多向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完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熔为一炉来训练。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维激扬,语汇形象,文采荡漾。语文教育要通过语言的训练和语言修养的提升,最终使学生的“才情”得以外显,使语言成为学生修养的外化,成为学生的重要才能之一。只有学生的感悟思辨力和语文情志展示能力得以提升,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善于或长于沟通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如果能这样,就实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语言变成精神的重要载体,精神成了语言的重要内涵,最终达到同构共生。

 

中小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阶段,作为祖国优秀文化传承者的语文教育,更应该确立人文教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中积极实施美育,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