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与经济变化视角的城市收缩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收缩是城市人口、经济发展遇到问题并失去发展动能后综合表现。尽管国际上对城市收缩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但普遍认为城市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是城市收缩的主要标志。城市收缩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段,与城市衰退不同,城市衰退是指城市发展失去动能,城市衰退必然导致城市收缩,而城市收缩则不一定的引起城市衰退,其原因在于城市收缩以人口减少为表征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是反映城市的发展进程的客观指标。人类历史上不乏城市收缩的先例,如公元前9世纪的亚特兰蒂斯、玛雅等,部分城市收缩则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如古罗马城。近代和当代城市收缩具有其显著特点,其原因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加速,工业、资本、劳动力集聚和转移随之变化,如上世纪90年代,利物浦经济结构调整人口外流,美国“锈带”地区城市发展也属于城市收缩。现有研究观点认为,因暂时或永久失去大量居民,或人口流失数占总人口10%即可认为城市收缩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枯竭、经济转型或因市场竞争造成的市场环境恶化导致的人口流失、经济衰退都是城市收缩的重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截止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0.6%,无限制供给劳动力发展模式趋近尾声,人口红利逐步消失,部分资源型城市、外向加工型城市出现局部收缩现象。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收缩现象特征界限不清晰,城市扩张与局部收缩现象并存。通过对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我国近1/4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出现人口,密度下降趋势。据吴康等人研究,长三角地区近1/2地区出现城市局部收缩现象。随着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局面,城市收缩问题逐渐显现,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术研究领域对城市收缩问题研究关注度不足,且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东北重工业基地转型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而对于我国城市收缩的分析判断相关研究缺乏。基于此,本文以安徽省部分城市为研究对象,在现有城市收缩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收缩指标因素,并对城市收缩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可能出现城市收缩的城市提出建议措施,以期为城市规划治理提供借鉴。
一、城市收缩指标体系构建
(一)城市收缩指标选取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收缩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基于长时间的数据统计分析,以此提取城市收缩特征。基于国内外研究结论,本研究从人口、经济和社会空间结构三个层面建立城市收缩指标体系。人口指标主要选取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口迁出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15~59岁)和老龄人口比重(60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率反应人口增长速度,与城市收缩呈负相关关系,人口迁出率则直接反应城市人口迁移变化水平,与城市收缩呈正相关关系。经济维度取人均GDP增长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第三产业比重、人均缴税水平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其中,人均GDP增长率直接反应区域经济增速,如增速放缓则表明该区域居民收入增速放缓,进而城市对居民的吸引力下降,导致居民迁移和城市收缩。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反映区域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再生产水平,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和新建等活动,该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率和缴税水平直接反映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指标水平越高表明区域经济增速越高,反之则表示城市收缩。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一、二产业相对应,能够衡量区域经济产业类型;社会与空间维度指标选择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单位人口公共交通车辆数量、城镇化率、单位人口受教育程度及城镇社区服务设施等指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反映了城市拓展更新能力,建设用地面积越大,表示城市人口越大,城市对居民吸引力越高。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公共设施资源与城市收缩水平密切相关,城镇化率表明区域人口分布情况,可用于衡量城市发展潜力。
(二)研究对象
根据上述指标,选取安徽省部分市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对象2009年至2016年城市人口、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数据,根据各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集15个指标数据信息,以此统计分析人口、经济指标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对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评价方法较多,根据权重确定方法差异,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两者的差异主要为指标的定性、定量分析。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本研究采用信息熵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根据各指标得分确定城市发展综合得分。
以n表示地级市,m为城市收缩评价指标,x_ij表示i城市的第j个指标。针对各项指标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同时存在正值和负值,且正值与负值含义不同。为便于计算,将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根据指标得分情况计算i市j指标占该指标的权重:,并计算j指标的熵值:。根据j指标信息效用值,则计算指标权重系数为。根据权重系数和指标归一化处理结果计算城市发展综合得分情况:。则根据城市发展综合得分评价城市收缩度为:。
(四)研究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对安徽省16个城市收缩情况进行研究,以城市综合发展得分作为城市收缩水平评价依据,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提高则表明城市发展增速良好,反之则反映城市收缩。通过研究安徽省16城市2009年至2016年人口、经济数据,对安徽省整体综合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后发现,安徽省整体综合发展指数呈“M”型波动,突出表现为先增长后收缩、再增长后收缩的循环发展状态。根据数据深入研究,2010年、2016年安徽省整体综合发展指数均出现小幅下降现象,其中,2010年下降趋势较为平缓,2016年下降波动较大。
从具体城市分析结果来看,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综合发展指数领先于其他城市,2009年至2016年合肥市综合发展指数均大于1.6,除2011年和2014年综合发展指数为1.6外,其余年份数据均大于1.7,表明合肥市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对人口吸引力强。铜陵、芜湖、淮北、淮南、黄山、池州等城市发展中均经历多次增长、收缩交替情况,综合发展指数区间1.2~1.6;安庆、六安、阜阳、宿州、亳州等城市则发展较为平稳,综合发展指数区间为1.2~1.5。
根据城市综合发展指数研究结果,基于时空序列分析各城市发展演变情况,2009年至2011年,池州处于持续城市收缩状态,芜湖处于城市发展状态,而淮北、淮南、宿州、亳州、蚌埠、阜阳、六安、铜陵、安庆和黄山等城市处于发展、收缩的循环状态;2011年至2015年,铜陵发展增速,亳州、六安、宣城、安庆、黄山等城市经历了“M”型循环状态,其余城市则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N”型发展过程;2015年至2016年,除淮北、淮南、马鞍山、池州、黄山和铜陵城市发展综合指数下降外,其余城市均有所上升。
三、城市收缩影响因素分析
为深入研究城市收缩影响指标对城市收缩程度的影响,合理确定城市收缩关键指标,便于为城市规划治理提供有效依据。本研究基于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建立城市收缩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模型。
(一)模型建立
根据城市收缩指标体系各数据,与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建立回归模型:。式中,为城市综合发展指数,表示城市,表示对应年份,为待估参数,表示城市收缩影响指标,表示随机扰动项。
根据回归模型,收集安徽省16个城市2009年至2016年期间数据,以2016年数据为基准数据,经Minitab统计分析,获得城市收缩指标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变量 均值 标准差 最大值 最小值
1.411 0.1186 1.753 1.221
0.031 0.1597 1.311 -0.1945
2704.941 1164.935 5358 583
23.296 7.3281 53.02 7.43
0.071 0.0569 0.3053 0.0191
0.264 0.2011 0.9866 0.0194
0.116 0.0993 0.3795 -0.4099
0.346 0.0560 0.5145 0.2338
0.217 0.1482 0.6192 -0.1859
0.172 0.0703 0.5298 -0.0453
3092.843 2308.72 9695.0740 290.1361
96.917 75.4037 436 28.1915
8.535 3.6898 17.3941 0.9852
50.219 12.356 78.6912 29.1763
8220.751 4470.6921 26875 1966
363.939 283.9958 1 1067
(二)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计算各指标对城市综合发展指数的影响关系回归结果,并从人口、经济、社会与空间结构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基于人口角度分析,人口增长、劳动人口比重与人口密度等指标降低与城市收缩存在密切联系,指标提高则能够抑制城市收缩。人口迁出率和老龄人口比重对城市发展负面影响显著,并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收缩现象。其中,人口迁出率指标对城市收缩水平影响最为显著。人口迁出表明该城市出现收缩现象,并导致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和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进而制约城市发展。结合安徽省城市发展综合指标表明,淮南、淮北等城市劳动人口减少是在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
基于经济方面分析,人均GDP增长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和人均缴税水平对城市收缩具有抑制作用,并能够促进城市综合发展。结合安徽省各城市数据,咋铜陵、池州等城市人均GDP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下降趋势,相应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缴税水平均出现下幅下滑,导致城市收缩加剧。
社会与空间结构方面,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公共交通数量、受教育人口规模、医疗服务设施和城镇化率均侧面反映了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公共交通、医疗服务设施等配套设施完善能够增强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和城镇化率表明城市综合发展规模和潜力。基于安徽省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分析,铜陵市城镇化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城市发展过程中配套设施不完善,进而加剧了城市收缩现象。
四、结语
基于城市收缩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城市收缩指标体系,并结合安徽省16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安徽省总体综合发展指数呈现“M”型循环发展状态,部分城市因人口迁出、配套设施不完善而加剧了城市收缩,可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劳动人口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措施改善城市收缩问题,促进城市发展更新,实现城市收缩向城市发展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