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思维场与作文写作指导
中学语文作文写作课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一门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作创新型作文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课堂中创设思维场促使学生产生写作意向,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捷径。在不断变化的创设性的课堂教学形态中,通过教师的构建,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促成其写作内容别致的目标。
本人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创设思维场教学法,来增强课堂的“鲜活性”。创设思维场指在引入作文要求前,教师通过故意设置疑问、设置障碍等方式,创设出特定的思维场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指定的实验情景已经得到完全的适应,一个人已经全部了解这个事件时,它就不再是有兴趣的。而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即当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和新的经验(当前经历的事物)既具有和谐(适应)的,也有不和谐的因素时,这种不平衡性就引起克服不和谐性的努力,而使其建立起新的平衡。因而,此时的兴趣水平是最高的。作文教学中,要是学生不断地提高写作意向,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就要创设出一种想象氛围,使学生急欲思考,主动创作。作文教学中有了创作氛围,同时也有了因为具有了障碍,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寻找达到写作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的创作情境,即出现了创设思维场,学生有了展开写作思维的动因,从而实现作文课堂的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效率。
在作文课堂中引用创设思维场的方法,采用了以下几个运用方式:
1 兴趣提问
回答有兴趣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在轻松地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使学生意兴盎然地处于愿写、爱写、乐写的状态;也能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引导他们对写作对象做出深层次的思考。比如,提出“假如穿越回古代,你想到哪个朝代?”这样的问题,指导学生结合史实,结合自身特点,展开想象。学生必然会在兴趣的引导下,写出内容丰富而又特点突出的作文。
2 展开讨论
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课堂讨论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共同研究,达到理并掌握知识。创设思维场在作文训练课堂讨论也同样有效。例如就“写作的三头怪兽—抽象、模糊、陈旧”问题展开讨论,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学生分别写出符合这三个写作缺点的句子,再分别写出与之相反的成功范例。学生在教师既定的思维场中最大限度的展开想象,形成热烈的气氛,互相补充不足。这样他们对写作就有了新的认识。
3 揭示矛盾
揭示课题内部矛盾,即把写作对象中的同一事物的不同评价或同一原则下出现的两种现象给予揭示,创设思维场景。比如,根据教材中的《我有一个梦想》一课,请学生联系印度甘地和南非曼得拉为追求民族或黑人平等自由所持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方法来审视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运动”。尽管学生最后形成的文章还很肤浅,但这个比较性的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阐释的有效途径。
4 口到,心到,手到
在传统课堂中一直提倡“眼到,手到,心到”,创设思维场景同样需要“三到”,即“口到”,在作文训练中,提供视觉分析的相应教学设备,从图片、影像中输出信息。“心到”,指学生对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展开心理活动,创设出自己的思维图景。“手到”,在心理作出反应后能诉诸于笔端,进行初级的创作。例如放一段公益广告的视频,让学生写出这个广告的巧妙之处。这种创设思维的方式使作文教学工作更加直观,减轻了教学难度,增强了思考的氛围。
5 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思维场景,让学生围绕这一个场景进行发散思维练习,进行多角度的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例如用一个小测试引入作文课,让学生想出形容“手”的五个比喻。教师给出实例:手,是一张古老的、带着皱纹的地图,是刚刚被春风唤醒,还没来得及蜕去干枯树皮的枝桠,是褐色的珊瑚,是随风舞动的火苗。让学生在积极地思维状态中开阔思路,进行创作。
鲜活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与方法的课堂,也就是说课堂中处处有精心设计的方法,而又看不出所谓“方法”的痕迹,也是时那种“技巧显示给人的却是无技巧”境界。创设思维场运用于作文教学是本人对语文教学的一种“试探”,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更新,更需要不断地拓展其应用范围(如“创设思维场与阅读教学”)。